2009年11月25日

【十七】台大81歲校慶

校慶花絮
◎ 記者 蔡奕屏




台大校長高潮演唱會
◎ 記者 郭瑾燁

  校慶當天(11/15)下午,同時有兩場演唱會對台演出。椰林大道盡頭的由學務處及學生會共同主辦,鹿鳴廣場上則是社會系二年級、綽號為雞哥的謝碩元舉辦的「台大校長的高潮演唱會」。雞哥表示,希望能用混亂、高潮、草根的力量打破學校刻意維持的清新與寧靜。

  雞哥觀察到校慶演唱會的表演樂團幾乎是由校方主導,有絕對權力決定及推翻學生會的遴選結果,他認為這些樂團的風格經常是文藝、清新、進步的。他同意校園內必然存有這樣的特質,然而其他聲音存在的可能卻似乎消失了。因此他邀請了My Skin Against Your Skin、Ashen、直到看見鯨魚的眼睛、傷心欲絕、黑手那卡西、幹不需要理由、八十八顆芭樂籽、污合之眾及非人物種等九個地下樂團在官方主辦的演唱會同個時段在鹿鳴廣場的圓形草坪上接力演出。

  雖然在校慶的前一晚發生車禍,剛開完刀的雞哥仍在晚間七點多出現,說明初衷也在「幹不需要理由」上台時一同演唱。而在前半個小時,政治系三年級的鄭天睿才剛帶領拳場喊出二十一聲「幹」,為雞哥集氣也是對校方直接表達不滿。

  這場演唱會最大的意義也許不是跟學校「對嗆」,而是讓學校了解無論是老師或者學生都應該擁有一年一度校慶的詮釋權,而高潮演唱會所傳達的便是最初步的,讓不同的聲音被聽到的理念,這些音樂也許才更能和真實社會產生連結。

7 則留言:

  1. 念楞嚴經 *∞窮盡相關 消去無關 證據 時效 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回覆刪除
  2. 臺北市不婚獨子女

    節能減碳不喫肉


    生生世世不當師字輩















    不要吃五辛(葷菜,在古代宗教指的是一些食用後會影響性情、慾望的植
    物,主要有五種葷菜,合稱五葷,佛家與道家所指有異。

    近代則訛稱含有動物性成分的餐飲食物為「葷菜」,事實上這在古代是稱
    之為腥。所謂「葷腥」即這兩類的合稱。 葷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五辛) 佛家五葷

    在佛家另稱為五辛,五種辛味之菜。根據《楞嚴經》記載,佛家五葷為大
    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五葷生啖增恚,使人易怒;熟食發淫,令
    人多慾。[1]

    《本草備要》註解云:「慈蔥,冬蔥也;茖蔥,山蔥也;興渠,西域菜,云
    即中國之荽。」

    興渠另說為洋蔥。) 肉 蛋 奶?!

    回覆刪除
  3. ?!


    諸位!
    這個第一義諦含有二種,
    你一定要背起來,
    學佛到今天,
    不能講:第一義諦就是究竟一個,
    不是的!
    究竟第一義諦有二個,
    第一義諦有二個,
    一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二叫做離見第一義諦,
    這個你要背起來的,
    老參的人、學佛相當久的人,
    你不能不了解,有二個第一義諦,
    一個叫做離緣第一義諦;
    一個叫做離見的第一義諦。

    回覆刪除
  4. saerch無為法

    無記業(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 不動業(不動業是約所修的
    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
    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
    名不動業。)

    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
    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







    ,列舉虛空、涅槃、數緣滅(擇滅)、非數緣滅(非擇滅)、十二緣起(緣起
    性)、法界(法性)六種無為法。


    廿三、和合,法不孤起任何事物都不能單獨生起和存在,要籍眾緣和合而
    生而有;

    廿四、不和合,事物的生起要籍眾緣的和合,叫做緣聚則生,事物的壞滅
    是眾緣分散不和合,叫做緣散則滅。


    ,






    # 留言內容:【心不相應行法】

    不與心及心所相應,也不與色法相應,故名「心不相應行法」。行是有為
    法的總名。又這些法為五蘊中行蘊之所攝,故名行,共有廿四種:

    一、得,是成就的意思,由色、心、心所法三種的作用,而成就或善或惡
    的種種行為;

    二、命根,即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有的生命;

    三、眾同分,眾是大眾,同是相同,分是一分,人是人類大眾中的一分,
    畜是畜類大眾中的一分,以及其他各類亦然;

    四、異生性,異是異類,生是眾生,性是性質,宇宙間一切眾生,種類各
    異,性質不同,叫異生性;

    五、無想定,是外道欲得無想果而修的無心定,修這種禪定,前六識不
    起,但第七識仍在;

    六、滅盡定,這是佛教所修持的最高禪定,修成此定,前七識永不復起,
    故又名無漏定;

    七、無想報,這是由修無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種果報,報在無想天,
    五百大劫,不生想心,但報盡命終,受業力牽引,仍入輪迴,故佛教行者
    決不修這種禪定;

    八、名身,名是名字,身是聚義,名身就是一切的名詞,一字為名,二字
    為名身,三字連綴是多名身;

    九、句身,句身是聯合若干名身,以表明一種事理,也就是一句完整的話;

    十、文身,文是文字,也就是名詞和句子所完成的一篇文章;

    十一、生,本無今有的叫做生;

    十二、住,現在尚存叫做住;

    回覆刪除
  5. saerch無為法

    無記業(無記業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 不動業(不動業是約所修的
    禪定說的,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
    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色無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
    名不動業。)

    無漏業是無煩惱的作業,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乃二乘人的作業;非
    漏非無漏業可召感實報土的果報,乃菩薩的作業。







    ,列舉虛空、涅槃、數緣滅(擇滅)、非數緣滅(非擇滅)、十二緣起(緣起
    性)、法界(法性)六種無為法。


    廿三、和合,法不孤起任何事物都不能單獨生起和存在,要籍眾緣和合而
    生而有;

    廿四、不和合,事物的生起要籍眾緣的和合,叫做緣聚則生,事物的壞滅
    是眾緣分散不和合,叫做緣散則滅。


    ,






    # 留言內容:【心不相應行法】

    不與心及心所相應,也不與色法相應,故名「心不相應行法」。行是有為
    法的總名。又這些法為五蘊中行蘊之所攝,故名行,共有廿四種:

    一、得,是成就的意思,由色、心、心所法三種的作用,而成就或善或惡
    的種種行為;

    二、命根,即由色、心二法和合而有的生命;

    三、眾同分,眾是大眾,同是相同,分是一分,人是人類大眾中的一分,
    畜是畜類大眾中的一分,以及其他各類亦然;

    四、異生性,異是異類,生是眾生,性是性質,宇宙間一切眾生,種類各
    異,性質不同,叫異生性;

    五、無想定,是外道欲得無想果而修的無心定,修這種禪定,前六識不
    起,但第七識仍在;

    六、滅盡定,這是佛教所修持的最高禪定,修成此定,前七識永不復起,
    故又名無漏定;

    七、無想報,這是由修無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種果報,報在無想天,
    五百大劫,不生想心,但報盡命終,受業力牽引,仍入輪迴,故佛教行者
    決不修這種禪定;

    八、名身,名是名字,身是聚義,名身就是一切的名詞,一字為名,二字
    為名身,三字連綴是多名身;

    九、句身,句身是聯合若干名身,以表明一種事理,也就是一句完整的話;

    十、文身,文是文字,也就是名詞和句子所完成的一篇文章;

    十一、生,本無今有的叫做生;

    十二、住,現在尚存叫做住;

    回覆刪除
  6. 十三、老,形態逐漸衰壞叫做老;

    十四、無常,不能常住的意思,在人叫做生老病死,在物叫做生住異滅,
    在世界叫做成住壞空;

    十五、流轉,一切因緣生的事物,都是因果相續,生滅無常;

    十六、定異,在無常流轉中,不同的因生不同的果,因不同,果亦各異,
    叫做定異;

    十七、相應,宇宙萬有,各從其類,叫做相應,例如瓜的種子仍可再生
    瓜,豆的種子仍可再生豆,餘可類推;

    十八、勢速,一切因緣生之有為法,都是生滅無常,剎那不停,叫做勢速;

    十九、次第,一切有為法,其安立都有次第,如一、二、三、四是;

    廿、時,是時間,如過去、現在、未來是;

    廿一、方,即方位,如東、南、西、北是;

    廿二、數,即數目,如一、二、三、四等是;

    廿三、和合,法不孤起任何事物都不能單獨生起和存在,要籍眾緣和合而
    生而有;

    廿四、不和合,事物的生起要籍眾緣的和合,叫做緣聚則生,事物的壞滅
    是眾緣分散不和合,叫做緣散則滅。






    資料真實性?!



    無記業則是不善不惡,但又分二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不善
    不惡但能遮住本性的,叫「有覆無記」;分不出善惡,但不會遮蓋本性
    的,則叫「無覆無記」。

    回覆刪除
  7. 悔、眠、尋、伺(以上屬不定心所)。
    觸、作意、受、想、思(以上屬遍行心所)?!

    # 留言內容:五十一心所



    大乘唯識家所立心所之數,即:

    觸、作意、受、想、思(以上屬遍行心所):

    欲、勝解、念、定、慧(以上屬別境心所);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以
    上屬善心所);

    貪、瞋、癡、慢、疑、惡見(以上屬煩惱心所);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
    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以上屬隨煩惱心所);

    悔、眠、尋、伺(以上屬不定心所)。

    以上五十一心所(心的作用),合為「六位心所」。六位,就是六類。

    ?!
    百法明門 百法明門論 心王 心所 無為法 有為法 不相應行法 相應行法
    saerch
    故心法八、
    心所五十有一、色乃十一、不相應二十有四、無為法六,故為大乘百法也
    8+51+11+24+6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