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重拾台大散落的人文」-淺談校地規劃與人哲水源校區的現狀

◎編輯 林家豪 
   記者 李羽倩、王基瑋

上期懶人報以專欄方式報導人文大樓建案的始末與問題,這一期將人文大樓的議題延伸成兩個專題,先談校地規劃分配所導致出的院系所空間不均衡,以及院系建築過於分散而難以集中發展的問題。接著續談現階段人哲學系水源校區系館該建築的危險性與搬遷的急迫性。


燦落四方的星斗」──談校地規劃

將星空連線──

台大共有十三院,學生人數三萬三千多人,校總區一百一十多公頃,全台大校地面積共占全台灣土地面積逼近百分之一,頂著台灣最大大學學府的名號,實際上卻有著校地分配不均橫的問題。下面是新版校園地圖,扣除人哲洞洞系館,並加上人文大樓目前規劃樣子所設計的地圖。依照顏色區分院系,大家可以清楚地看見各院系在校園當中都有自己集中的區塊,讀者可以先大致了解校園系所分布的情形,以期能夠更完整地了解整個議題所討論的內容。


一棟系館的誕生

就現今學校的程序來看,空間規劃作業可以分成「計畫研提」與「計畫審議」兩部分。校園內建築的興建首先需要資金,看是由政府撥款抑或是校方、系所、民間機關自籌與捐助。當有了充足的基金第二步需要尋找該企劃設計師開始「計畫研提」的階段作業,由建築設計師規劃藍圖,所有的預算、使用的校地區塊範圍與整體用量、建築圖都要在此階段完成。完成之後寫成完整的企劃書送交校園規劃小組,就依據本校校園規劃原則,「審議」申辦單位所研提之計畫,就人本交通,、生態環境、歷史保存、公共藝術、景觀美化、經營與管理的等等面相審議。經過校規會的審議之後就遞交往最後的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裁決此興建案。如果通過最後校發會的審查,即可興建。

有錢才是老大

由於幾乎所有建案「資金」為最主要的因素,導致有錢的系所有足夠的能力負擔興蓋系所建築所帶來的龐大金錢壓力。而現今台灣政府對於校園建築的補助日益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各個學校自籌校務基金的辦法以節省政府開銷。因此名間投入對於校務發展的比重日益增加,而放眼台灣社會有名望才氣的人士大多理科出身,回饋學校也大多贊助於理工方面的科系,人文學系在這一塊的補助上面比例相對較低許多。因此導致理工科系的建築較新較多,而人文學科方面的系所資源相對不佳(如文學院三大系只共有一棟文學院)。校方長期的忽略各學院之間的平衡,造成現今台大現在分配失衡的現象。

小鞋子裝大腳丫

近年台大學生年年招收數日益增高,但在土地與建築沒有增加的情況下,以簡單的除法計算就會知道,這代表每一位台大學生所獲得的校園土地比例不斷下降。是否校方方面該開始降低各學年的招生人數,與大學部相比,更為嚴重的是研究所的分配失衡,研究生需要充分的研究空間,但其實現在很多研究生仍是跟著指導教授,在小小的研究室裡面眾人一起使用。面對逐漸浮現出的龐大人口壓力,校方應該要有人數的反思。

重建人文精神

回到文學院方面,文學院承擔了全台大學生的大一國文英文必修課程。還有外文領域課程,院內老師共佔了學校教師名額的八分之一,而學生名額也囊括了十一分之一,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文學院兩個教授甚至三個教授共分一間研究室,且研究室散落在校園的各地,就如上期懶人報所陳述文學院發展的困境一般,院內難以集中也難有長程的發展規劃進步。




請問這所大學

其實各領域的發展不均衡其實得上推政府的政策,台灣一直以來都是重工不重文,二三類科系的產業帶動台灣發展,自然而然全台的風氣都是跟著理工科走,究竟台大是要各領域的「均衡發展」還是要符合「社會期待」,不得不否認每個領域有他不同的差異性,發展上也個有所不同,這裡舉一個歐美的例子,學校會把理工科發展研究而獲得的金錢挪給人文學科發展使用上,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各學科均衡發展,而在這裡,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我們所想要的台大到底是什麼樣子?


請許諾我們一個未來」──人哲學系的困境

人哲日已遠,系館真的很遠!

人類學、哲學系由於洞洞館(原本的使用空間)在今年拆除,兩系之人員與設備於暑假搬進水源校區,該棟樓整修自過去的國防醫學院行政大樓,但今年分別在7月與11月發生水泥掉落事件,且經進一步勘察後發現整棟樓多處地方有隨時崩落的危險!在人文大樓的討論串中,這棟人哲共用的臨時系館也需要關注。

海市「滲」樓!

該棟樓在今年7/5發生第一次水泥崩落(意謂之後還有其它崩落事件),屋簷下側的整塊水泥板掉落,幸好掉在一樓入口向外延伸的雨遮上,並沒有造成任何傷害。哲學系辦人員受訪時表示他們馬上報修,校方也立刻派廠商處理,不料11/19的地震又使一樓無障礙廁所天花板之石膏大量掉落。除此之外,整棟樓的外牆也一直有龜裂現象,針對上述三個問題,系辦已要求廠商將外牆剩餘鬆動的水泥敲掉,避免再有掉落之可能;內部則在十一月到十二月間進行逐樓檢查,所有樓層之天花板也以同方式辦理。總務處營繕組表示經過結構評估後,目前計畫要用「碳纖維網」包覆外牆和內部天花板,達補強即耐震功能,頂樓也要加蓋屋頂防止水分滲入。內、外兩個工程,所需花費大約兩千萬元,將在明年暑假施工並完成,盡量不影響師生上課。

營繕組人員表示,水泥塊掉落起因於屋頂滲水,導致建築內的鋼筋生鏽變形,使水泥與鋼筋脫離。雖然在兩系搬入前已有整修過,當時也有先處理了屋頂滲水問題,但沒注意到水分已經導致內部鋼筋生鏽。目前整個工程已經在設計階段,但龐大的工程款從哪來?營繕組指出:經費來自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第二期對台大之撥款(但仍未確定)、校務基金、總務處經費。

哲學系辦人員說「工程只是過渡時期的補救」。老舊建物經整修半年後,才讓兩系遷入,但又成為令師生膽戰心驚的危樓,有人說「它」時時要補東補西、預定三年之後又要拆掉?浪費錢?無論如何,師生的安全至上!

交通問題

臺大師生要前往水源校區,需經羅斯福路、汀洲路與思源街等交通壅塞區,且公館商圈一帶人潮多,又有汽機車單行道,無論行走或是騎車,不僅路線不便,危險性也很高!有同學要去水源校區上課,因為腳踏車騎上了人行道而吃上一張罰單,也有同學索性逆向騎在思源街上前往,十分危險。當然也有所謂「繞路路線」,雖然較麻煩但卻也相對安全多了,有哲學系學生提供以下路線:


紅色:系館出發,到seven左轉巷子,T字路口右轉往南華高中方向騎到羅斯福路, 右轉騎到年輕人眼鏡行待轉-->過馬路到臺大正門

棕色:系館出發過馬路到自來水園區,沿園區腳踏車道騎,快到愛迪達前右轉進入一個腳踏車道隧道,沿著騎會接到巷子騎到水悟空,左轉直走就是水源市場,再從仁愛眼鏡過馬路就到舟山路口
(紅色和棕色路線是來回都可以騎的)

藍色:過臺大校門口羅斯福路,左轉騎到校園書房再右轉,騎到汀州路再右轉,臺大麵店等紅綠燈,直走就到系館。(藍色是總區回水源可騎的,但該處會經過人行道,不宜使用!)

同學來說說

因為系館不在校總區內,哲學系學會長巫虹儀表示同學們大都較少前往系館,必修課大都在總區,故不同屆的學生難以有公共空間作交流,「學生各自分,也會影響整各系的團聚力量」,更遑論與教授的互動。臺大NTU板上也出現討論文章,板友madrichard表示校方應負全責維修臨時系館,倘若該建物結構上出現不可維修之重大問題,也應規劃空間安置兩系師生。

是以對兩系學生而言,新系館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人類學系大三的林同學表示「畢竟我們也希望可以早點回總區,在水源光是交通就很危險,建築本身也不安全。其實從我大一進來系主任就一直很感傷得說希望大四畢業能回到總區…都說到大三了還是什麼都還沒開始蓋。」早在民國95年中旬,人文大樓之簽約典禮即由財團法人觀樹教育基金會與臺大簽訂,建案的討論也已三年,如今人文大樓案兜不攏,對要在水源、總區來回與車陣「搏命」,又要擔心去水源上課被天花板砸到頭的臺大師生而言,不管人文大樓要蓋不蓋,總之先給我們一個能暫且「安身立命」的空間啊!

校方的承諾

當初校方承諾等到人文大樓完工時,人哲兩系可以優先選擇樓層或者是規劃較大的空間。且因為人文大樓的行政程序也進入最後階段,預計2011動工蓋人文大樓,是以洞洞館在今年暑假即被拆除,人哲兩系也遷離,但水源校區的問題,似乎沒有多做考量:建物本身安全性、人均使用面積、交通、腳踏車動線、停車問題等。

對於一再整修水源系館,營繕組表示:這絕不會是浪費,因為臺大需要轉置空間,也就是若有其他建物需要更新,人員可以臨時配置到該地,也可以規劃成研究室,以租借的方式供教授與研究生使用。

而在交通方面,去年的第一次校規會議中,學生會福利部即有提出校總區跟水源校區之間動線規劃問題,督促校方與市府進行協商與改善;當時事務組林新旺主任回應先前與市府協商,市府已於思源路左側取消路邊摩托車停放,並於兩側設置自行車專用道,除了可由思源街至羅斯福路三段316 巷校總區大門,亦可穿越自來水園區接汀洲路三段160 巷至舟山路進入校區。但實際上似乎仍未大幅改善。

反問自己何為人文精神

兩期懶人報皆以人文大樓出發,總述人文大樓建案的濫觴與流轉,接後續談校園土地規劃與人哲學系的困境。來到了民國一百年,我們不知道下一個五年十年的未來台大會成為什麼樣子,人文大樓帶給我們許多深刻的反思,一個人文精神的實踐需要多少時間的淬鍊與人相互間的摩擦與包容。究竟什麼是人文?不應該是由一棟建築物來告訴我們,也許當我們在為彼此付出,就像是許多教授與學生長期在關注與耗費心力在人文大樓,我們已經就在實踐「人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