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特刊】風雨生信心 臺大齊心力──臺大陽光風箏社 總召張鎬同學專訪

◎ 臺大學生報 郭建志

前言

  八八水災,號稱重現臺灣半世紀前的惡水浩劫,造成臺灣嚴重的內傷。救災過程中,無論是行政部門的應變速度,電視新聞臺眾多的call-in與募款節目,甚至是異軍突起、表現亮眼的網路另類媒介(alternative media)都是引起國人關注的重要焦點。

  透過知名網路電子佈告欄-臺大批踢踢實業坊(PTT)的資訊交換,有一群臺大學生,於風災發生後不久,即發揮快速動員的社會服務精神,南下受創嚴重的屏東縣佳冬鄉災區,留下他們救災的身影,他們不求回報與名聲,默默地實踐公民的社會服務精神……

  他們是誰?他們做了什麼?透過這支服務隊的總召──陽光風箏服務隊副社長──張鎬同學的所見所聞,為您揭開這支高達72名隊員的艱辛救災過程。

災難襲臺 緊急應變

  「其實原本我們就計畫暑假出隊的,」即將升上生科系三年級的張同學表示,陽光風箏服務隊今年暑假原先計畫派出20名社員前往屏東縣的三地國小的大社分班,為原住民小朋友舉辦營隊,然而八八水災的來臨,打亂了一切。

  8月11日,課活組馮文慧小姐召集校內相關服務性社團商討,表達有意透過服務性社團之整合,籌組一支臺大服務隊南下救災,同時須撰寫一份企畫書向教育部申請「大專青年重整校園送愛計畫」,陽光風箏服務隊前社長林典儒同學當晚即撰寫完畢送件。然而教育部分配臺大的兩所服務學校──高雄市七賢國中與仁愛國小 ──卻均表示暫不需本校派人前往協助;後經連繫屏東縣研考處,確定前往屏東縣佳冬鄉。

滿目瘡痍 救災艱困

  這支臺大服務隊於首日(8月16日)與課活組馮文慧小姐、臺大醫院家醫科洪孜幸醫師搭乘高鐵南下,在屏東縣研考處的安排下,進駐屏東市唐榮國小;當晚開會進行分組。次日搭乘專車進入屏東縣佳冬鄉的大同村。滿地的淤泥不僅使隊員們驚呼連連,也讓他們更深刻體會到災後清理之困難。

  根據張同學的說法,在如此惡劣髒汙的環境下,服務隊員的標準裝備,是先戴一般綠色的衛生口罩,再戴上活性碳口罩,身著排汗衫、防水雨褲、雨鞋,雙手則是先套上洗碗用的塑膠手套,再套上做粗工用的麻布手套。如此層層的衣著,就是要防止這些帶有病菌的汙泥與空氣讓身體感染疾病,也意味著災區的環境衛生程度亟需提升。

軍隊封鎖 且戰且走

  由於時值救災之初期,政府尚未及時系統性地派遣軍隊進入清掃,地方指揮中心也呈現一團混亂。服務隊常常到一定點,卻不曉得協助對象為何、從何處清掃起,找尋服務對象常須到該處的鄉公所前,接受聚集鄉民請託,到其住家協助清理淤泥,而非接受救災指揮中心之調度。各種不確定因素相互交雜,再加上之後的軍隊進駐封鎖,張同學指出,服務地點常常都需臨時更換,從大同村到塭豐村,再到東港體育館與焰塭村,抱著且戰且走的服務熱情,他們在佳冬鄉揮灑汗水。

歷練成長 臺大精神

  「我的工作就是要把服務隊帶到需要人手的地點」張鎬同學表示,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摻雜的情形下,作為總召的工作,相當辛苦,但也使他成長許多。同時他也看到居民們的樂天性格,即使一旁的家園如此殘破,但這些居民還是與同學們閒聊、表示關心。

  赫胥黎曾言:「只要我們具有能夠改善事物的能力,我們的首要職責就是利用它,並訓練我們的全部智慧和能力,來為我們人類至高無上的事業服務。」從這次的服務,從這次的動員,臺大學生團結救災、齊心合力,這就是臺大精神與責任的展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