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5日

【十七】人權/拳聖火

人權/拳聖火
記錄電影馬拉松‧深度對談燃聖火
 
◎記者 劉佳綺(政治二)陳莞欣(外文二)郭瑾燁(政治二)



  由學生會主辦的「人權/拳聖火──紀錄電影馬拉松.深度對談燃聖火」於十一月六日晚間六點半在活大禮堂與103、104教室,由放映在高雄電影節中引起爭議的人權影片《愛的十個條件》揭開活動序幕,緊接著在八點展開對談,與談者有台大法律系副教授張文貞、政大台史所副教授王丹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會長李安然、紀錄片工作者陳育青等。



  香港城市大學學生會會長李安然首先藉著投影片、網站瀏覽及影片放映傳達香港人權的真實現況:在六四天安門二十周年紀念的燭光晚會上,由熟悉媒體拍攝路徑人士舉牌抗議香港最大新聞台無線新聞「馬馬虎虎」,作為反映香港缺乏言論自由、媒體遭政治干預的象徵。此外李安然提出香港──一如外界所看到的──有示威遊行的自由,但是在示威遊行之後沒有人能保證參與者的身家安全、公安的投訴系統是在運作的,但運作到最後往往是息事寧人。李安然提出種種香港的人權民主現況,並感嘆:「台灣才是自由之地。」



  曾參與六四天安門學運以及主持學生民主運動的王丹,在座談會中則談及他對於「人權」的認識。王丹說,1989年六四時他對於「人權」仍毫無概念,直至坐牢時他才開始思考「人權」的概念;1998年王丹到了美國之後,歸納自己過去以來的想法,認為「人權比民主重要」,並為自己在六四所參與的活動正式定位──是人權而非政治運動。最後他以幽默口吻說明一旦兩岸統一後,台灣的損失之一:「那就是你們的iPod不能上網。」

  法律系的張文貞教授也強調,即使身在民主社會裡,人權的保護也不如我們想像中容易。她以在法社學院徐州路校區的老樹保護運動為例,說明唯有親身參與人權的爭取過程,才能明白所謂的「基本權利」是多麼得來不易。



  在最後的問答時間中,可以看出與談同學對於這次講座的熱烈迴響。有多位同學提到了香港和台灣兩地社會對人權敏感度的不同及兩地言論自由度的差別。李安然表示,香港人其實缺乏人權的概念,對他們而言,政府是遙遠的、與自身無關的。由於在政府裡的人民代表多半不是由公民直選產生,因此香港人對於政治普遍性地抱持冷漠態度而不願參與公共事務。同樣的,香港的媒體看似擁有相當大的言論自由,在某些特定議題上卻逐漸趨向保守。至於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待這個議題,陳育青導演表示,我們常覺得人權的存在是理所當然,只有在人權受到侵犯時,才會去察覺它是需要爭取、保護的。她也提出了對於台灣未來人權願景的期許──不僅會為自己的人權發聲,更願意在看到他人的人權受侵犯時,挺身而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勇於表達意見的小分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