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寫,我們自己的歷史──「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介紹

◎ 記者 陳莞欣 劉佳綺

2002年,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的許家豪剛從美國回到台灣。在國外的期間,他發現在美國校園裡,學生社團常常會為外人進行精彩的校園導覽,但回到台灣,在自己的校園中卻找不到類似的團體。於是在胡鴻銘教官的協助下,他創立了結合服務課的「校園導覽隊」,這個概念在當時得到了不錯的迴響。受到了這樣的鼓勵,許家豪和當時的台大學生報社社長劉子銘及林軒如、楊松翰、蔡宜珊等人共同奔走,經過了許多波折之後,「校園文化資產詮釋課程」在九十二年第一學期順利開設,由城鄉所的夏鑄九和郭城孟老師共同開課。這是第一次有學生社團成功得提出課程規畫案並且受到採納。

校園文化資產詮釋這堂課的課程內容包含了三大面向:人文歷史、空間建築以及生態環境,同時兼具了縱的深度和橫的廣度。希望藉由介紹台大重要的文化資產(包含歷史、建築、環境等),激發學生對校園的認同感和關懷。

課程的進行方式相當特別,除了每周三節課由教授講授之外,更會在一週之中選一天由助教帶領實習課。事實上在這堂課,教授的定位只是「講師」,助教才是這門課的真正帶領者。透過不同主題的實習課,讓學生得以在探索過學校的文化資產之後留下自己的想法。達成「集體歷史書寫暨營造」的課程目的。而助教群中除了研究生外,有些更是曾上過這門課、而後留下來參與助教工作的大學部同學。

校園資產詮釋是一門相當年輕的課,從九十二年至今,僅五年的開課歷史,然成果卻相當豐碩。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制度上或者內容上的變革,課綱也不停的創新、修正。這門目前為止已贏得了不少學生的好評。曾有修過這門課的學生表示,這堂課涵蓋了幾乎所有大大學生感興趣的校園議題,「課確實很重,但很有收穫」,因為它讓人「感覺到自己是個台大人,而不是上了四年課就走的過客。」

誠如校園文化資產詮釋工作室所言,這堂課並非只是一門「聽歷史」的課,更是一門「寫歷史」的課。(課程網站:http://ntuhi.info/phpbb3)


【鵑的在哪裡──臺大校園性別地標】
「鵑的」其實就是gender。這一組的實習課有鑑於歷史的紀錄時常難以保持中立,在「性別」這個層面的歷史往往容易被忽略。有別於一般由時間來看歷史的角度,「鵑的在哪裡-台大校園性別地標」藉由空間角度再做一次校園巡禮等課程內容,挖掘一個個藏在校園中的性別故事。

【知識麵包──臺大系所的發展與改名】
知識麵包組打破各系間的界線,「去了解別人在學些什麼」。不少同學身為台大的一員,卻對台大的某些系所十分陌生,或者根本不知道某些系所的存在。「知識麵包組──台大系所的發展與改名」其實就是要藉由各系同學的分享,或者訪談各系人員的研究領域,並且深入了解少數近年來曾經改名的系所,讓同學們對於「台大」有更完整的了解。

【Onepiece──法社大秘寶】
在原先位於徐州校區的法律、管理及社會科學院逐一遷回校總區之際,「Onepiece──法社大秘寶」組嘗試重建徐州校區的歷史,藉由探訪徐州校區,及搜查二手文獻──包括社會科學院前身──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畢業紀念冊、校友會訪談等,使徐州校區的歷史重現,藉此瞭解其對於逐一遷回的三個學院具有哪些象徵及傳承意義。

【故事的另一面──探訪台大綠建築】
綠建築是近年蓬勃發展的建築概念,但「故事的另一面──探訪台大綠建築」組讓同學發掘台大其實藏有許多「新概念」中的綠建築!綠建築是一種蘊含歷史與前人智慧的建築模式,該課程首先介紹「綠建築」的概念,而後藉由實地探訪台大的綠建築,傳達校園建築在歷史人文意義以外,人與環境的和諧故事的另一面。

【台大F-100超級軍刀機】
課程內容包括文獻整理、口述訪談以及戶外教學。透過歷史人文的了解與蒐集,建立超級軍刀機的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台大F-100超級軍刀機」實習課助教黃宋儒提到:「回應到文化資產詮釋這門課的開課宗旨,我們透過詮釋去了解它,了解之後,心存感激,才能進一步去保護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