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在花季裡歌唱青春的詩歌─記杜鵑花詩歌節

◎蔡奕屏
在杜鵑花盛開最為燦爛的三月,藝文中心配合花城裡的浪漫氛圍,舉辦了「春天、花與詩歌─杜鵑花詩歌節」,一系列的活動有台大詩人之夜、詩歌朗誦表演晚會、現代詩人手稿展、現代詩人詩集展、詩與視覺藝術跨界大展,而活動期間邀請的詩人有余光中、席慕蓉、趙天儀、管管、白靈、張健等,雲集了影響詩壇甚巨的詩壇元老與及當代名家。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詩歌節將手稿展、詩集展及詩人之夜活動聚焦於「台大現代詩人」,藝文中心主任、並同時也是此次詩歌節的參展詩人洪淑苓表示,由於本身從事現代詩的研究,因而發現文壇上除了知名的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散文家林文月、簡媜等是赫赫有名的台大作家之外,許多現代詩人也與台大有著深厚的淵源,因此此次詩歌節便構想以「台大人」為一個特殊的連結,嘗試串連起現代詩詩壇的光譜。

「台大現代詩人手寫稿展」的活動簡介寫道:「手寫稿凝結了創作者文思與身體交融的瞬間,亦保存了時間、空間、人的瞬間存在。因此,手寫稿不僅僅是保存創作者原跡而已,還同時珍藏了時代氛圍和創作者的生命情境」,如此可以看見藝文中心在此次詩歌節活動中十分重視詩人手寫稿的展覽,而在藝文中心向各詩人盛情邀約之下,最後這項展覽一共集結了台大二十八位傑出詩人的稿作。但是,面對越來越多的作家以「鍵盤」取代「筆」的時代趨勢,參與手寫稿展覽的觀眾或許想問─「既然作家們都逐漸以電子化的設備創作了,手寫稿便脫離了創作最原始的瞬間,甚或只是淪為事後發表作品的一種形式與媒介,而這樣一來,手寫稿的價值與意義又是什麼?」面對這樣的疑問,洪淑苓主任表示,就如同現代越來越少人以「書法」做為日常生活的書寫方式,「手寫稿」也如同書法藝術一樣,是一項需要被珍惜、典藏的藝術創作,另外,也唯有在作家們各異其趣的字體中,我們也才能在書籍之外更加的貼近作家的文字。

另外,洪淑苓主任向懶人報透露,詩人們對於此次詩歌節的邀約幾乎都熱情響應,例如詩人趙天儀還慎重的將手稿作品親自送到藝文中心辦公室,並再提供多位台大詩人的名單供藝文中心參考,而詩人葉維廉則是雖然目前人在美國,但仍然以書法抄錄了詩句,並以航空信件的方式跨海寄回台灣參展。對於藝文中心寄送的手寫稿參展邀請信,雖然幾乎都得到詩人熱烈的迴響,但有兩位詩人─林泠及石計生一開始其實是採取保留的態度。詩人林泠起初是認為主辦單位開出的手稿規格限制太制式(「A4白紙」的呈現缺乏藝術感),而面對林泠的質疑,洪主任說明規格的限制只是「建議」而非硬性要求,並許諾詩人們可以以自己創意的方式書寫手稿,因此林泠最後以一張風格特殊的美術紙做為手稿的稿紙呈現詩句參展。另外一位採取保留態度的詩人石計生,對於手稿展作品之後將予圖書館保留的請求,他起初以「歷史還在發展中,誰都無法斷言誰會進入歷史被圖書館『典藏』」為由婉拒了藝文中心的邀約,但是在洪主任以「歷史在發展,所以我們也要創造歷史」的強力邀請之下,石計生最後終於被洪主任說服,提供了一幀特別的石版畫式手稿。

除了圖書館所展出的100本台大現代詩人詩集展,讓詩迷可以一次飽覽現代詩的經典之作;以及手寫稿作品展,讓詩迷可透過詩人親筆書寫的詩句揣測字形與意義之外,此次詩歌節最令人興奮的是三月十八日晚間在雅頌坊舉行的「台大詩人之夜」,讓看過印刷體詩篇、閱讀過手寫稿的詩迷們,可以親耳聆賞各個成就非凡的詩人親自朗誦詩作。在活動中,詩人們都以自己獨特的韻味表現詩作,詩人方明以廣東話及法文吟誦詩篇《地鐵神話》、詩人莊柏林以閩南語溫柔的朗讀出《故鄉捌佇遙遠的夢中》、詩人廖咸浩以吉他伴奏的方式演繹《長夏》。而在朗誦作品的過程中,詩人們也會穿插聊到自己個人的台大印象,例如詩人趙天儀追憶了當年的哲學系事件、詩人張健回憶了當年在文學院16教室授課時一隻堂堂準時的小母狗、詩人楊佳嫻提到「想像中的傅鍾是廟裡的大鐘,但現實中的傅鍾其實是個小鈴鐺」、詩人廖咸浩則是回顧了台大現代詩社的組成與緣起過程。每一個與會的詩人都從一篇篇的詩作中緬懷自己的台大回憶、也回顧了不同時期的詩壇故事。

在詩歌節圓滿落幕之後,藝文中心推動藝術的腳步並沒有就此停歇,洪淑苓主任特別向《懶人報》透露,四月份藝文中心將邀請知名導演侯孝賢擔任校園駐校藝術家,而一系列的活動將包含放映侯孝賢導演的經典之作及侯導演所鍾愛的世界電影,另外為了滿足影癡們對於侯導演的崇拜,藝文中心也將安排兩場能與侯導演更近距離互動與對話的講座。(詳細活動訊息請參考台大藝文中心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