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中,我只希望把學生帶到國際場合,而校園內我想還是要靠更多學生社團來努力。面對『氣候變遷』這個我們這個世代不可迴避的問題,學校的學術方面其實已經慢慢培養一些關心的同學,但在政府部門應該開始要有一些公共政策的討論,像是環境、能源政策以及牽涉到的相關利益團體。」曾是台大環保社刊物總編輯、現擔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能源與氣候政策小組」執行秘書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在「學生該如何面對氣候變遷這個議題」這個問題上有了這樣的答覆。他建議,學生應該跨出所謂「學術殿堂」的圍牆,關心身處的土地──台灣本身。
於3/9(二)在台大二活集思會議中心洛克廳舉行的「氣候變遷──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大的挑戰」專題演講,由前外交部長、現任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主講,內容著重於全面性講解氣候變遷,並分享2009年底於哥本哈根所參與的「氣候變遷高峰會議」的第一手資訊。同時邀請林子倫與其對談。
學生會《懶人報》記者特在講座舉行前夕,訪問林子倫老師,希望能夠了解在老師看來,氣候變遷這個議題對學生而言有什麼意義?近年來民間在推動「氣候變遷」和「環保」等議題上的情況如何?而學校乃至學生除了「節能減碳」之外有何可參考的實踐方向。
林子倫這幾年所推動的主要是「青年大使」的培育計畫,希望能藉由讓學生去參與國際會議,與國際事務產生連結。而從去年開始,他們向環保署申請了一個「青年環保大使」的計畫,從數百位報名者中甄選出十位,共同參加去(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高峰會議。他強調,這樣的計畫對於培養心國際(環境)事務甚至是外交人才都有很大的幫助,也期望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夠成為長期的培訓。
從國際回到校園,林子倫看到在學術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台大法律系的葉俊榮、張文貞教授以及政治系黃錦堂教授),但他認為學生應進一步關注國家在產業及能源上的政策。台灣的高耗能產業佔GDP不到5%卻佔了三成以上的碳排放量,而台灣目前碳排放總量高居全世界第22名、佔全球總量1%(與最後50名國家加總相等)。這些產業如何存續或者能有什麼出路都是同學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林子倫表示。
「節能減碳當然是重要的,但一個機關所能節省的可能遠不及那些產量的汙染,因此,台灣的產業和能源政策,我想更是需要同學去關注的,」不過林子倫也舉了社會科學院為例,有自動開關燈的裝置等,都是為了節能環保而作的的小改變,雖是小事卻也都非常重要。
他與永續能源基金會在去年曾經合作,舉辦「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WWViews)」,希望藉由直接參與討論的方式,讓公民重新認識到這個議題的重要性。「學生自己其實就可以推動這一塊,我們以前對於實踐民主的方式想像太少(認為只有投票),但其實這樣的討論是可能也可行的。」對於環境議題以及學生,林子倫認為仍有許多待開發、可發展的空間。
│延伸閱讀│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http://tise.org.tw
2009哥本哈根大遊行影片:http://tinyurl.com/yfczqvm
2009全球暖化世界公民高峰會:http://tinyurl.com/wwwvi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