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羽倩 陳昱瑾
本學期第二次「校園空間規劃小組委員會」(以下簡稱校規)在9月15日舉行。本次會議除了校規小組委員、建築師代表、文學院與生農學院教授,更有學生會校園空間工作坊、學生代表等同學參與,針對兩個討論案:人文大樓工程規劃設計以及生農學院用地處理計畫。而本篇報導將著重於人文大樓。
另外,9月17日星期五是九十九學年度第一次校務發展規劃委員會。此會議內容繼續處理兩大規劃案,與學生息息相關。人文大樓興建工程規劃案原則上通過,但是在建築物的外觀、意象上,須符合學校的形象與宗旨。
農業生態環境大樓興建工程規劃案原則上也通過,但是在建築的設計上,仍須符合臺大師生所期之意象,此外因農業生態環境大樓的使用上因實驗等會有生態環保上的疑慮,因此在設計規劃上更須謹慎處理。
校規會議中對於人文大樓的討論
臺大正門左手邊的「洞洞館」在今年陸續進行拆除工作,目前人類、哲學兩系的師生移至水源校區上課。而由於文學院各系所上課空間漸趨不足,導致系館、使用教室分散,遂有「人文大樓」興建案產生,校規會議主要便是對於人文大樓設計各方所提出之意見進行回覆。
首先,關於對於教師研究室量體以及人文大樓外觀整體設計的眾多疑慮,建築師回應其設計是「校園建築」與「都市」間的妥協;政治系江瑞祥教授則表示「雖然我們知道有建築美學上的需要,但不一定可以融入臺大。」九層樓高的大樓若興建完成,將成為椰林大道兩側唯一高於椰林的建物,是否會破壞校園整體景觀?是否會與臺大地標─總圖形成視覺與意象上的衝擊與突兀感?除了3*7平方公尺的研究室設計備受質疑,該建築設計的沉重感(如厚牆、列柱)也可再調整。地理系周素卿教授認為細部設計應尊重使用者(臺大師生)意見,此外也不可規避大眾對臺大介面的期待,不可被羅斯福路、汀州路的商業氣息所影響。建城所康旻杰教授說:「建築上的『pattern』是累積出來的獨特地方精神,像是文學院的南面迴廊、研究室等,而不是簡單將文學院定義為『寧靜』、『沉思』的詞彙。」。
會議中外文系張小虹教授激動表示:「為何從一開始我們建議改掉3*7,建築師到現在仍不調整?這是『三破』:破壞臺大門面、使文學院破產、破壞師生對人文大樓的期待!」她強烈質疑從討論到送案的「程序」問題,雖然過去校方已辦過公開說明會以及公聽會等,但似乎流於形式?哲學系學代洪崇晏也發言:「以哲學系經驗來看,這種狹長型設計會減少人數的容納量。」
有教授建議應以文字、圖像等所謂較具親和力的方式在文學院展示,與學生溝通、尋求認同。尤其是文學院以外的學生,使對人文大樓的討論能更開放。
值得探討的一點是,兩會議中出席的學生數量皆很少;大部分學生不主動發表意見的情況下,諸多校園建設、行政措施缺乏「使用者」的聲音!學生是否該積極參與公共議題?又,我們該如何看大學生在校園中的定位?
更多訊息可上PTT 學生會校園空間工作坊《Campus-pl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