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彎腰生活節系列講座

◎記者 王三泰 李羽倩



石油能源與糧食安全

        10月11日,由臺大學生會、台灣農村陣線、友好農產等單位所共同主辦的「彎腰生活節」系列活動,首場講座由彭明輝教授於共同205教室率先舉行,其講座題目為「石油能源與糧食安全」。乍看之下,這兩者似乎毫不相關,但他們對台灣造成的影響卻是大到難以想像。
彭明輝教授




「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

         彭教授指出: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0%,這意味著我們每天吃的飯中,有七成來自國外。根據牛津大學的研究,2023年時全世界的石油產量將只有總需求量的一半;而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更預測2030年世界石油價格將會高達200美元。若上述兩者之中有任何一個成為事實,則海運貿易的成本將高到幾乎可以使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地區因此減產而停止糧食出口。只要糧食貿易中斷,台灣便會陷入空前的糧食危機。



解決之道?

         台灣目前可耕地的數量為82萬公頃,其中一半以上為休耕狀態,若讓所有的可耕地復耕,在總量上仍不足以支持全台所需之量;而目前的政府卻反其道而行,持續地開發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除了使可用農地減少之外、產業造成的水資源汙染與濫用也讓灌溉用水的問題浮上檯面。唯一的方法只剩下勉強與最近距離的糧食出口國─中國進行糧食貿易。此舉對台灣政治立場的影響姑且不談,中國農業的嚴重污染更是對台灣的一大殘害。面對這些問題,台灣人民未來將要如何走下去?這留給我們極大的思索空間。


土地政策

徐世榮教授
        10月14日由政大地政系徐世榮教授主講「土地政策」,從臺灣政府歷史脈絡中對於農地的相關法規以及持續至今的浮濫徵收來談,最後以要求全民爭取「土地正義」做結。

經濟政策下的附庸?

        政府自1960年頒布的獎勵投資條例到今日的產業創新條例,長期習慣以徵收方式提供工業、財團大筆需用地。徐教授認為土地徵收需具備嚴謹的前提要件,並舉德國為例,其土徵案件往往要經過8到10年嚴謹的評估與審查,然而臺灣卻僅以2至3個月的時間完成一切行政程序。他表示現行的公聽會、協議價購以及徵收審議流於形式。人也在現場的「大埔自救會」發言人葉秀桃女士眼眶泛淚、激動說:「我很傷心,我們的國家生病了!」

權力的不當運作與土地意涵的窄化

        「土地是地方政治人物最主要的利基!」教授說道。用農地徵收、良田變建地的模式,地方政府除了可增加龐大稅收[註1],也可藉機拉攏地方派系,寶島上的田地,正是政治角力的擂台。徐教授也一再強調:土地不應用市場機制衡量其價值,「土地是商品嗎?」人與土地間的鏈結被政策無情切割。

        目前的土地徵收條例仍不符大法官釋字409號[註2],因此目前臺灣農村陣線與其他NGO正在草擬新的條文以回應。717凱道守夜活動利用臉書、噗浪等網路平台,使各地農民與年輕人響應,教授在講座最後呼籲大家加入「台灣農村陣線」,展現草根力量。

註[1]:
農地徵收後,依區段徵收與土地使用計畫之相關規定,使地方政府可課徵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屋稅。

註[2]:大法官解釋第409號的解釋爭點為「土地法、都市計畫法就徵收目的及用途之規定違憲?」而其中解釋文節錄如下:

然徵收土地究對人民財產權發生嚴重影響,法律就徵收之各項要件,自應詳加規定,前述土地法第二百零八條各款用語有欠具體明確,徵收程序之相關規定亦不盡周全,有關機關應檢討修正,併此指明。

理由書節錄:

土 地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國家因左列公共事業之需要得依本法之規定,徵收私有土地。但徵收之範圍,應以其事業所必需者為限:一、國防設備。二、交通事業。 三、公用事業。四、水利事業。五、公共衛生。六、政府機關、地方自治機關及其他公共建築。七、教育學術及慈善事業。八、國營事業。九、其他由政府興辦以公 共利益為目的之事業」,都市計畫法第四十八條前段規定:「本法指定之公共設施保留地,供公用事業設施之用者,由各該事業機構依法予以徵收」,均係就徵收土 地之目的及用途所為之概括規定,但並非謂合於上述目的及用途者,即可任意實施徵收,仍應受土地法相關規定及土地法施行法第四十九條:「徵收土地於不妨礙徵 收目的之範圍內,應就損失最少之地方為之,並應儘量避免耕地」之限制。

[完整解釋文內容請上「司法院大法官」網站]


你可以了解更多:

《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陳東升,1995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王振寰,1996

上網搜尋「土地關懷」部落格,可閱讀徐世榮教授更多文章。

郭華仁教授

種源保護暨牛糞傳奇臺語版放映

        彎腰講座的最後一場是臺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主講的「種源保護」。首先以《牛糞傳奇》臺語版為開場,進一步說明種子自主權、品種權以及發展有機農業之必要。
農民手中被控制的種子

        《牛糞傳奇》是兩位瑞典女導演琵雅‧杭魁斯特(PeA Holmquist)與蘇珊‧卡達蓮恩(Suzanne Khardalian)所拍攝,描述孟山都等種子基因改良公司透過專利技術的核定和國際公約,壟斷了生產國家的糧食控制權,使印度農民因無法負擔購買種子的花費而走上絕路。而教授也說明臺灣在2004年通過的《植物品種及種苗法》規定植物新品種的研發可依申請品種權保護,但不得申請專利,然而立法院經委會已經一讀通過《專利法》部分的修訂草案,預定將植物不得授予發明專利的條文給廢除。此改變將可能阻礙我國農作物新品種的推出!是以目前郭教授正積極以投稿、網站推廣等方式鼓勵「農民保種運動」,希望阻止此政策通過,並呼籲農民減少使用外地改良過的種苗,應找尋最適合當地種植的作物。

有機和慣行農業

        教授說「土裡的微生物是農夫免費的長工!」,慣行農業利用化肥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雖然可使農產短期提升,但土壤中被破壞的微生物和菌種卻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回復。

        提問時間現場有同學問到臺灣高溫多雨、昆蟲眾多的生物環境是否適合發展有機?教授表示樂觀,但也補充:「除非消費者意識抬頭,否則臺灣的有機農業沒有前途。」。


你可以了解更多:

《蘋果教我的事》,木村秋則,2010

上網搜尋「種子研究室」可閱讀郭華仁教授更多文章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