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Freshman Seminars at Slacker ! 專訪新生專題教授

◎記者 陳昱瑾 李羽倩 房瑞儀

新生專題是非常創新的課程,它以小班制來拉進學生與教授間的距離、增進彼此的互動,達到觀念交流的目的。

洪貞玲教授──「媒體識讀」

        因新生專題課程給與教授極大的自由來安排課程,授課對象又是毫無基礎的大一新生,將自身熟悉的專業領域簡化作為授課內容,似乎是很好的選擇。因此新聞所洪貞玲教授便決定以「媒體識讀」作為新生專題的課程主題。

       「媒體識讀」為十分生活化的議題。近年來台灣媒體亂象叢生,導致媒體識讀觀念的興起,且日漸受重視。本課程希望透過教學讓學生能夠有系統性得去了解當今媒體。另外,臺大在大學階段並沒有設立專業傳播科系,因此本課程也提供了對於傳播領域有興趣的新生一個接觸的機會。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媒體無所不在,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思維;特別是年輕世代,無論是休閒或是學習都離不開媒體。但即使我們對於媒體習以為常,並不代表我們了解媒體。媒體識讀的目的除了了解,新聞產製的能力也是希冀培養的重點,而關鍵就是分析:分辨新聞的真假、了解媒體如何產製、媒體製造出的新聞造成什麼樣的效果以及其效果是如何引導人們的思考。在產製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行動:對於新聞議題的反應、以及最近最夯的公民記者,與媒體的產製都有及為重要的相關性。

        洪貞玲教授上課講求學生在理解概念後,可以將其應用在生活中,並且與同學和教授互動交流,甚至能夠上台表達。洪貞玲教授希望本課程能夠帶給學生反思、分析、對話的機會,並體現新聞所的創所宗旨──從做中學。而教授的授課內容生動活潑,對於新聞寫作基本原則、媒體再現、商業廣告、新媒介與社會等,都有所著墨;在作業方面有小說改寫成新聞、製作公民新聞等。

        最後,洪貞玲教授希望勉勵大一新生:謙卑自省、快樂學習。有許多考上台大的學生有著過強的自信心,但唯有謙卑,才能夠學習更多。而台大資源豐富,不可白白浪費,需努力學習,而非僅僅取的學位而已。


張俊哲教授── 「獻給未來的你」

        幽默又擅於用媒材啟發同學的張老師,一開始即以日本歌手Angela Aki「獻給未來的你」MV說明開設新生專題的目的:提供大一生規劃大學的方向並激勵同學積極的態度!

        談起開課動機,張老師認為大一課程多偏單向傳授的方式,因此新生專題系列課程有其知性上的目的──使同學能在大一就學習如何進行團體討論、提出問題、彼此相互學;另一方面則較為感性──期盼能激起同學熱情;教授們願意陪伴每個大一新鮮人花整整一個學期的時間逐步刻畫大學與人生藍圖!

        時值開學,許多同學以「甜又涼」為選課準則,張老師訝異於台灣大學生認為上大學是「休息」,然而世界上為數不少優質大學的新生則是蓄勢待發,準備好好用功一番,這一來一往所造成的差距甚大,同學不可掉以輕心。因此大學過得充實與否對於將來人生發展是一大關鍵。那麼,要如何過好大學生活?張老師表示:「要有摸索的時間,但不能大一到大四都在摸索而沒有去執行」!在課堂中張老師會邀請陪伴他成長的好友與師長進行經驗傳承,並分享自己過去在台大、劍橋的求學經驗、甚至加入他在陸戰隊、調查局的人生經歷提供同學參考。此外,訪談間他強調了三次:大學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歷史上沒有人是單槍匹馬成功的,人只是缺乏 『light』,而討論會激起亮光。台大,應該成為一個very stimulating environment (非常激勵彼此的環境)」!張老師也提到「問題需要被傾聽,被傾聽的過程即是一種醫治過程」。在較早的年代,因為有師長和同儕的幫助,即使當時資訊較少,接觸到的正面刺激也可以被放大;反觀今日,大學生面對幾乎無限量的訊息,卻也不經意吸收負面消息,導致出現「好像很多事都不能做,因為還沒有去進行,就被負面資訊打敗了」!他也憂心多數人只關注畢業後是否有份穩定工作,「雖然這依舊很重要,但這不是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台大的同學應該對國家社會,甚至是全球發展具備雄心與責任感!」所以希望藉由課程激發年輕人看見未來性。

        最後,張老師提到「上新生專題最大的收穫、感受最深刻,就是真的教到了所謂『台大』的同學,因為課堂上很多同學都很主動地學習與分享」。張老師希望台大同學可培養哲學家皇帝的特質──獨立、自尊、勇敢。「想像當你30歲時會希望18歲的自己該怎麼過」,以後的你是否會感謝現在的你?把夢想和實踐獻給未來的自己吧!


延伸閱讀:《Band of Brothers》、《The West Wing》、《劍河倒影》
(張老師強調影集中同伴互相扶持的精神,以及書本中豐富的人文思考。)


苑舉正教授─「新聞中的哲學思考」

        新生專題課程中的「新聞中的哲學思考」是由哲學系苑舉正教授所開設,欲藉由閱讀國際新聞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該課程將以Newsweek為主要教材,由同學們自行分組並尋找有興趣的議題閱讀、分析其立場分享給大家,最後再進行辯論。

        「聽說大一新生英文最好,我想藉此實驗一下是否真如所傳?」苑教授表示,台灣學生讀英文常讀不懂意思、無法活用英文,開設這堂課的用意之一就是想以「能否吸收國際新聞」做個外語能力的檢驗指標。又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究竟能否使學生了解自身在現今世界的環境當中的處境以及扮演的角色,甚至是長遠來看,對未來欲期達到的目標?此門課延續去年的課程規劃,這些也都是當初設計這門課的發想。

        而哲學究竟有沒有用?看到一則新聞,學生會先被要求回答幾個問題:看懂了嗎?你認為是中立的嗎?這則新聞有沒有帶著其價值判斷、意識形態、預設立場及欲傳達的政治訊息?這些都是哲學的提問,每一條新聞都有其哲學意涵。「Nothing is neutral. 」教授這樣說道。「我一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哲學非常有用,不懂哲學的人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提出個人觀點」教授認為大一新生在看懂教科書之前應先看得懂新聞,進而培養對於外界訊息的解讀、判斷以及挖掘更深一步的內涵。Newsweek雜誌的新聞內容採中立立場且英文難度適中,有各式各樣的國際消息,其近期的新聞重點在於開發中國家、美國,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議題:中國,該新聞的走向發展很值得注意。

        最後教授也提到,升大一的學生剛從一個很單一化的升學環境進到一個多元化的環境,要怎麼讓自己的思維更加多元?教授勉勵大一新生藉由這門課自動自發尋找感興趣的議題,進行哲學思考並培養反思的習慣,可以自問自答:「我希望來大學得到什麼?」這也才不枉大學此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