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房瑞儀
如果現在正是用餐時間,拿起這份懶人報的你(妳)不妨低頭看看盤中飧,你(妳)可知道這些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嗎?現在台灣人的主食是稻米,還是小麥,你知道稻米已是舶來品了嗎?你(妳)知道先進國家如英國最低的糧食自給率約為70%,而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只有30.6%,幾乎等同於未開發國家?十月七日社會系邀請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以下稱蔡)主講「圈地運動:糧食安全與土地正義」講座,與會人士大多是關心近來在苗栗大埔等多處農村土地徵收案的台大師生。
何謂「圈地」
圈地是一種原始的生產模式,早年台灣「以農養工」便是一例。政府圈出一定範圍土地,將農產品外銷賺取外匯做為紡織業等輕工業的資金,農工相輔相成。然近年來因加入WTO以及圈地造成的問題漸漸浮上檯面,台灣農地有一半以上被要求休耕,食物仰賴國外進口,台灣農業面臨重大考驗。
Never in My Back Yard
發展,在你家不要在我家
蔡表示,土地徵收條例是民主國家的威權法律,政府作風強硬,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走完法律程序便徵收農民的土地,農民拿出土地權狀宣示所有權,政府片面啟動,人民沒有絲毫反彈餘地。參考鄰國日本,土地是台灣的十倍大,土地徵收卻只有台灣的十分之一。徵收的土地應供公共事務、公共福祉,然在台灣,公共的定義 不一,而又是誰來裁定?蔡舉出德國的例子,德國的「公共利益」由法院判定,人民不服仍可提出訴訟,土地徵收嚴謹,啟動徵收的條例非常明確。她接著分析,以 往土地徵收案以個別案例來看,是私有權與國家之間的抗衡,但從七一七農民凱道陳情事件看來,土地徵收已成為當今整體農業結構的問題,國家與資本家同流,小 農的權益轉移給企業,農民處境堪慮,許多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的血汗毀於一夕,相思寮土色古香的紅瓦房也岌岌可危。發展為什麼一定要在我家?這關乎社會正義。
台灣產業的反思
「台灣要一直單向發展下去嗎?」,蔡認為,台灣的發展應該停一下,都市和鄉村有同樣價值。蔡也鼓勵學生可以從消費、文化、環境等不同面向議題參與農村工作,從 做中學,拍紀錄片、參加社團、創造歌曲、寫部落格等皆是年輕人可以參與的方式,而近年來主婦聯盟提倡綠色消費也顯示消費者意識逐漸抬頭。蔡笑說,「多一根香蕉(國產),少一顆蘋果(進口)」,期許年輕人從自身出發使自己成為介面,自己就是媒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