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特刊】想像之外的絕對真實──森林系蔡思怡的林邊志工經驗

◎ 懶人報 郭瑾燁

  八月八日台灣南部陷入狂風暴雨時,臺大森林系四年級的蔡思怡和同系幾位同學正在印尼參與國際森林系學生討論會。因當地網路不方便,對於莫拉克颱風影響臺灣的情況一直不夠清楚,直到八月十一日返回台灣,才真正開始藉由網路、批踢踢Emergency板了解災情及救援的情況。

↑林邊火車站前

  「當初為什麼想去?」思怡表示,是在批踢踢上看到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徵人的消息,但因尚未經過家人同意,便先回到家中。在家從電視上看到更為直接的畫面──尤其新聞台偏好找催淚的片段──,比起初回臺灣時從網路讀到的文字消息,有了更大的衝擊。

  後來,思怡跟母親提到了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徵求志工的訊息,「媽媽非常支持!還告訴我當時高鐵、中華郵政等針對風災救援有優待的資訊。」一開始思怡的母親也想隨同基金會至南部幫忙,但因當時徵求的對象以青年志工為主,最後便由思怡和她的表弟一同報名參加。

  當詢問到親身至屏東縣林邊之前的想像與之後的感受時,思怡表示,最大的差別是「景象」。

↑光林村只剩樹梢的龍柏

  「沒有到現場真的很難想像,」回想起進入林邊幾乎淹沒車頂的「路面」,思怡說,他們到的時候已是水災過後一個禮拜,積水退去,留下大量的泥沙、淤泥,靠近堤岸的路面,都已經積到一米至一米五高了!走在已風乾、變硬的「路面」上,一旁是小客車的車頂和蓮霧樹的樹梢,一切是那麼不真實卻又真切地發生在眼前……「那個畫面,是每次提到這次志工經驗時,第一個進到腦海的東西。」

↑四面湧進的志工

  「這七天曾遇過什麼困難?」面對這個問題,思怡想了一會兒,提起了不同組織的志工隊伍間未做好聯繫的問題。「剛進到林邊時,看到來自不同屬性、宗教──例如一貫道、基督教、佛教等──的團體都有組成志工團進駐,」思怡說她一開始並未想到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團體。但也因為如此,各志工隊間並未做好聯繫和資訊上的交換,以致於情況有些混亂……隊伍都幾乎同時擠在大街上,挨家挨戶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反而效率不彰,有時甚至無法提供有迫切需要的人家協助。「像是法鼓山的方式就好些,」思怡提起法鼓山的志工支援,是由民眾向法鼓山反應後,才派出志工前往幫助,「這會比大多數志工團體漫無目的地尋找待援人家來的有效率。」

  除了未來可以改進和檢討之處,思怡認為此次經驗收穫頗豐的,是在每天晚上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及其它在地團體所成立的「林邊八八水災重建工作隊」,邀請不同講師所進行的演講,從不同層面 ──包括生物、物理、地質等──說明「八八水災」發生背後的因素。「我覺得這樣的課程應該也帶有傳承的意義,希望到場的志工不只是從事幾天的服務,」思怡說,這樣的課程能夠讓志工們接收不同於以往的資訊,對於水災有更深刻的了解,並且因為這些體悟而能傳接經驗,對周遭的人造成更多影響。「這應該也是現在持續關心八八水災災後重建的朋友們,繼續努力的原因吧?」


‧圖片提供:蔡思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