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開放陸生來台,但「三限六不」的原則,明訂不編列獎助學金,國立大學擔心會造成大陸優秀學生來台動機和誘因大降,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近來已積極向企業募款,希望以獨立基金的方式,提供傑出的陸生獎助學金,最高甚至可能比照美國大學,以全額免費方式招收一流的大陸研究生。……台大校長李嗣涔也表明,台大會用募款的方式處理,願意給陸生獎學金的資助,招攬第一流的人才。(聯合晚報2009/12/12)涉及陸生來台的《大學法》與《專科學校法》修正案初審當中,新聞上不時可見立委們的拳腳衝突。教育部一再宣稱「三限六不」,六不中其中一不,就是「不提供獎助學金」。不提供獎助學金怎麼吸引優秀中國來台?「台灣要想清楚為什麼會招收陸生?如果想吸引好的人才來台灣,不給獎學金當然不是好辦法。」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接受聯合晚報專訪時表示。如果我們既要招收好學生,又要教育部不提供獎助學金,那麼錢從哪裡來?那當然是「公開喊話爭取陸生來台」的校長們囉!(中國時報2010/4/21)
李嗣涔校長承諾,要募集資金作優秀陸生的獎學金。在這之前,先讓我們會回憶起,在陸生與本地生之外,還有一個稱作「外籍生」的存在。
學校為了促進國際化,從五年五百億計畫開始,增加了交換學生的機會還有簽訂更多的姊妹校(2005的182所到2007的237所,成長了30%),也提供更多的獎助學金還有課程計畫,吸引了許多的外籍學生來到台大交流,從計畫時到現在,已經成長了61%。(意識報014刊2008/11/11)根據台大統計年報,2008年台大的外籍生總數共有1566人,而這還不包括交換學生。咦?我們花了這麼多資源,吸引了這麼多國際學生來台大交流,難道對於提升台大競爭力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真的沒有,為什麼不見校方檢討這項標榜著「國際化」的政策?
廣招國際學生,是台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的重點之一。而五年過去了,台大也在該計畫的五百億中拿了一百五十億,新的一期五年計畫又將來臨。近幾年,台大的排名一次次地成為新聞焦點,然而,台大校內外對於所謂「頂尖大學」的反省,卻也是一波接著一波──去年這個時候,有台大學生發起百大維新運動,揭露「前進百大」在學校裡所造成的諸多荒謬現象,而專家學者的批評亦所在多有。甚至今年四月,監察院更對此提出糾正:
監委葛永光、馬以工及馬秀如專案調查從九十四年到九十九年的第一期五年五百億計畫,發現台大等校在三年半內,就花了一億一千七百萬購買碳粉匣和墨水匣,其中每年拿卅億的台大就花了近五千萬,金額且逐年倍增,從第一年的五百七十五萬跳到第二年的一千兩百九十五萬,第三年則達兩千四百卅九萬……更可疑的是,就在監委開始調查後,去年上半年台大等十一校購買碳粉匣的金額立刻減少五成以上,計減少九百零五萬元,其中顯有隱情,已送審計部追查。……教育部表示,五年五百億訂有經費使用原則,明訂經費不得使用項目(如水電費、電話費等行政管理費),只要查出弊端,將影響後續申請,且校方也要用校務基金補回。(自由時報2010/4/4)
「錢花到哪裡去?」大家都想知道,但真得有人能給出答案嗎?雖然台大校務基金不受預算法、決算法的限制,但仍隨公務預算編列,會計單位、主計處、審計部查核時,往往使用公務預算查核標準。李嗣涔校長就曾表示:『台大想用企業捐款作為教識員生病住院慰助金或買花慰助,教育部就不准。募款是校方自努力爭取來的,為什麼不能自主決定要如何運用?』(中國時報2010/04/20)或許我們難以看穿墨水匣疑雲,但可以想見消化預算、挪用科目、虛報實銷,在沒有預算制度的台大,早已成為其維繫生存的不成文規矩。而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於開了一個大洞:有計畫合乎目的就拿來消化預算,有剩餘就拿來添補處室單位(墨水匣?)。為什麼會這樣?不是因為誰誰誰要贏飽私囊,而是因為台大經費自籌壓力日漸增加,而經費使用卻仍然綁手綁腳,今天五年五百億來了,正所謂「洞開堪鑽直須鑽,莫待無洞空感嘆。」
讓我們回到陸生來台。今天校長承諾要像企業募款,不花教育部一毛錢,但是在制度不周又財務窘迫的台大,要說不會發生排擠效應,會有人相信嗎?再者,根據台大統計年報,校務基金的收入有百分之二十八是來自教育補助款(不算五年五百億),這筆錢和募來的錢丟進去也分不出誰是誰,我們又要怎麼知道沒有花到國家的資源?
那麼,到底怎麼辦?我們有很多可能的方案:學費依照家庭收入彈性化、要求政府向企業徵收高等教育稅、大學法人化已真正落實自主等等,但這些都還需要更多討論。然而,有一件事情,卻是一切可能方案的前提,也是展開討論的必要條件,就是「校務基金管理的透明化、公開化」,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學生參與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將是一個不得不然的嘗試。
畢竟,看了那麼多報導,我們該怎麼期待一個無所不能的「高層」來幫我們解決問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