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台大電影節由學生會文化部所主辦,為台大校園裡最具規模的電影節,而在這一系列的電影節活動結束之後,身為影迷的我們心中不免對電影節產生了一些疑問,因此,《懶人報》特別在電影節落幕之後專訪了學生會文化部部長──社會三楊菡茹同學,讓大家一窺電影節表面之下更深層的一面。
首先,參與過電影節的觀眾們一定想問,此次主題「感。映」是如何被決定的呢?文化部部長楊菡茹表示,主題的決定是經由部員們的提出以及討論,最後經由兩輪投票所決定的。菡茹特別對《懶人報》透露,當時與「感。映」一同競選的主題有:「國片」、「職業與人物」、「時尚‧繪畫‧舞蹈」。
再來,曾經進到活大禮堂享受「感。映」中五感電影洗禮的觀眾也許會想問,電影裡明明傳達的主要是「視覺」上的刺激,頂多再加上配樂的「聽覺」刺激,為何文化部可以自信地認為電影可以傳達所有感官的感受呢?面對這項弔詭的疑問,菡茹表示,大多數的人們在觀賞電影時只有「觀看」,但是她認為在電影放映的黑暗氛圍中,畫面所呈現的每一種感官體驗都會被放大,而觀眾們或許也可以藉由這樣特殊的空間安排,細細體會電影中的五感詮釋。另外,菡茹也特別提到,文化部對於觀影的觀眾們也有著小小的期待,盼望當觀眾走出活大禮堂後回到生活中,也可以將觀賞完電影的悸動延續,試著以全新的感官經驗體會生活,讓平凡的日常裡也能產生小小的變化。
相信大家一定都感受到校園中「電影節」活動有越來越頻繁的趨勢,圖書館、各系影展、甚至是宿區舍偶爾都會舉辦放映電影的茶會,而面對幾乎「每一天都有免費電影在校園裡播放」的情況,菡茹表示,台大電影節是由隸屬於學生會下的文化部所主辦,文化部自詡不僅是播片子的單位而已,而是以「分享、傳遞」概念為基礎,強調以一完整的主題以及脈絡,介紹與藝術、文化有關的影片與全校的師生。
另外,面對校園內「電影放映」活動的蓬勃發展,菡茹也承認台大電影節的觀影人數也有受到影響,實際來參與電影節活動的人潮與預期的數量有一段落差,但是除了其他影展的影響之外,菡茹表示也有可能是因為此屆電影節的首映影片不如以往的多,只有閉幕片《空氣人形》一部而已。面臨人潮不如預期的情況,菡茹坦言感到些許失落與可惜,但是她也提到藝術本身的排他性是無可避免的,此外,電影節的成果也是不能完全從人數上反映的。
最後,享受過台大電影節的精彩活動的觀眾們最終的問題一定是:文化部舉辦的文化活動只有「電影節」嗎?除了電影節之外,文化部是否有其它的可能呢?菡茹表示,文化部也曾想過舉辦關於音樂的講座、深度書展等等,但是因為基於現實層面(時間因素)的考量,再加上下學期各類型藝術活動(藝術季、舞展等)已經飽和,唯獨缺乏電影大規模的播放,因此下學期文化部仍然是以自家的專業領域──電影節為主,以電影節活動來傳遞分享的價值。但是,菡茹也透露她自己對未來的文化部也抱有期待,盼望文化部走出電影節的框架,最後,她也建議下屆的文化部若欲開發其他類型活動一定要及早籌備。
「感。映」影展落幕了,但是相信電影所帶來的五感經驗應該深烙在每一個走出活大禮堂的觀眾心上。期待下一屆的台大電影節,能帶給觀眾們更新、更令人期待的電影饗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