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六四事件紀念活動

◎ 記者 陳昱瑾 

六四事件,廣義上是指從1989年的4月下旬開始,由北京學生和知識分子、北京市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發起的一場抗議示威活動。隨著事件發展,在全中國大陸都發生了類似的學生抗議運動。最終,以北京戒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京強行清場,鎮壓抗議示威人士而結束;在狹義上,六四事件指的是1989年6月3日晚—6月4日,在北京發生的一系列政府軍隊鎮壓學生運動的流血事件。                                      ──維基百科

        這樣的事件對你而言是什麼?歷史課本上的名詞?

        不清楚詳細內容?還是不關我的事?

        但是有些人可不這麼想。

        6月2日到6月4日在椰林大道底,就有一群學生用他們的熱情與關懷,舉辦了「六四廿一周年紀念活動」。主辦單位是「六四工作坊」,其成員來自台大、師大、東吳等學校,除了台灣學生以外,不乏港澳學生的參與。

        對港澳學生而言,最令他們感到吃驚與困惑的是台灣學生對於政治、公共議題的冷感。在中國大陸,學生及人民因其資訊封鎖而對於歷史認知有所限制;然而,在台灣,資訊開放流通便利卻無人願意去了解關注六四事件背後所深藏的人權與民主價值。



        台大哲學系苑舉正教授在6月2日的演講中提到六四事件當時,他人在比利時。當在比利時的中國和港澳學生獲知事件發生的消息時,便群情激憤並且組織發起遊行抗議中國政府漠視人權。那台灣學生呢?苑舉正教授說當時他們的態度是:與我何干?

         台灣學生似乎漸漸忘了學運曾在歷史上所應該扮演的角色,也因此忘記學運在未來可能帶來的改變。這是個警訊,因為我們在安逸的環境中忘記了民主不是理所當然,而民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是不應被剝奪的。
        或許會有人反駁:仍有學生持續關心社會、付出努力,不應如此妄下斷論。在6月3日台大社會學系何明修副教授的對談中就有提到,當今確實有不同學生在不同的議題上努力,卻因為關注議題多元化導致力量分散而無法造成如野百合學運般的影響,但這卻不見得是不好的現象,只是我們在除了自身所關注的議題之外,也要廣泛關心其他的議題。

        這次的紀念活動雖然因為下雨而導致參觀了解的人數較少,但是卻是開啟了兩岸三地學生關於歷史以及觀念價值的對話契機,也適時的提醒我們持續了解歷史意義、關懷人性價值、付出自己心力、關懷世界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