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建立理想的校園……」是學生會學術部校園空間工作坊常見的文章結尾,學期接近尾聲,大家也均可在BBS ptt1 NTU版上找到校園空間工作坊的結案報告[註1]。
在今年我們似乎得以完成些甚麼,但沒有做到的卻也更多,如同學在選舉期間質疑的,學生會到底能為學生做多少?在本學期任期完全結束之前,教室無障礙座位以及F-100軍刀機,同時作為專案負責人也將持續進行關注與推動,至於今年完成度最低的體育場地,由於本身亦不熟悉,就需倚靠下一屆學生會的努力才能持續推動。
學生參與公共議題的經驗
學生參與公共議題的經驗
同時身兼學生會福利部部員與校園空間工作坊召集人,最常思索的便是為何參與校園公共事務,即便不是社會、政治系背景出身,這兩年從單純想參與學生會,到迷惑,從自我實現,到承擔責任,然而現在才體會到這一切也不外是學習的一部分,這個學習包含了對教授、對行政人員、以及對所有學生,是一種「全體的、大家的學習」。
在這裡我可以跟教授直接討論校園議題而不需退縮,我透過參與行政流程看見了體制運作的特性與弊病,我體會到了在現實中試圖改變時的艱辛以及獲得認同時的欣喜。就在這所校園中,任何的角落都可以成為教室,而任何議題,則都是直接可以觸及的高牆聳立在我們之間。
關心校園發展與傳承
若是仔細觀察我們的校園,處處都可以發現學生試圖藉自己力量造成影響的痕跡[註2],但是這些努力多數仍限於短暫的活動或修課報告,而參與的管道仍以各自的溝通和協調為主。在福利部傳承與校務建言系統的發展下我們得以捍衛學生權益[註3],然而除了處於被動外,我們是否還有更多的選擇?在學生參與校園建設與規劃提案過程中[註4],不僅希望透過讓學生進入籌建委員會與校規小組實現學生參與,更要讓我們在校園發展中不再僅是稍縱即逝的角色,而是讓每一年都成為一個反省與再出發的開始,一個透過學生反覆歷練,建立理想校園的開始。
怎樣才是理想校園?
讓我們一起建立理想的校園,是建立前進世界百大的大學?還是學生完全自治的大學?一所理想大學對我們而言不會也不應是一個可以量測的實體,而是一個唯有透過不斷想像與追尋的過程才能達到的理想。如何建立符合師生期待的校園?我們並不清楚,在社會的拉扯[註5]、院系間的競爭、破壞與保存的衝突[註6]中,從象牙塔上墜落的學術殿堂裡[註7],仍有一個永遠不會消失、不為各式利益所動搖、對未來懷抱憧憬的,它的學生,這正是學生為什麼要去關心校園發展的初衷,而透過這樣從大學到社會,透過對公共事務的熱誠、思考和參與,我們也才得以直接彰顯這所學府自由之精神。
[註1]同時校空BBS_ptt2工作版stargazer精華區已整理完成,各項校空議題運作流程均可進入該版閱覽。
[註2]如總圖性別友善宿舍、生命與人課程減少列印紙專案等。
[註3]校車收費、計中停止24小時開放等政策,主要均透過福利部爭取而停止施行。
[註4]可參考ptt2_stargazer版精華區「學生參與校園規劃與建設」一項。
[註5]第二個五年五百億計畫將由政府主導大學研究走向與本學年持續受到社會關注的經費運用議題等均是。
[註3]校車收費、計中停止24小時開放等政策,主要均透過福利部爭取而停止施行。
[註4]可參考ptt2_stargazer版精華區「學生參與校園規劃與建設」一項。
[註5]第二個五年五百億計畫將由政府主導大學研究走向與本學年持續受到社會關注的經費運用議題等均是。
[註6]如F-100軍刀機與中非大樓保存議題。
[註7]參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中〈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雷祥麟)一文所提出。
[註7]參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中〈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雷祥麟)一文所提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