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彥廷(學生會福利部部長)
從入學管道來看,台大的大學生除了本地生之外,尚有僑生、外籍生兩種學生身分。僑生,指的是經由「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招收進來的學生,學生主要是華僑、華裔學生以及來自香港、澳門的學生。外籍生的招收作業由台大國際事務處負責,申請方式因國家、學校而異。
外籍生主要分成兩種:學位生以及交換生。學位生的修業規定和本地生相同,也就是大學四年的學分修滿才取得學位。另一種則是交換生,交換生的來源很廣,世界各國乃至於中國大陸都有,主要是來自和台大締結姊妹校的海外學校。而交換生的修業規定和修業年限,也依不同的交換計畫而有不同的要求。修業年限可以是半年到一年,而且必修學分也因制度而異。
目前在台大就讀的國際學生(僑生、外籍學位生、外籍交換生)已有1700多人,並且學校正在規劃擴大招收名額。然而在招收了國際學生之後,這些學生們在台大過得如何呢?而台大校方又安排了什麼配套措施來協助輔導這群來自異國的訪客呢?
從教學方面來看,大多數的學系在招收了外籍生之後,並沒有為外籍生設計完善的銜接課程或是輔導。以中文系為例,外籍生在入學之後,會替外籍生舉辦測驗來檢定學生的中文能力,依照中文能力的差別來安排語言課程。然而,外籍學生在上語言課程的同時,卻也必須和本地生一起修習必修課,對於中文能力原本不強的外籍學生來說,上必修課比起本地學生顯得格外吃力,即使認真了一年,可能還是會面對有聽沒有懂的窘況。
另外,以理工科系為例,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比起外籍生相當突出,於是當外籍生和本地生一同修習微積分、物理學的時候,容易發生跟不上的情形,對於其中不善中文或是英語的外籍學生來說,多向老師發問問題、向同學請教,又是個不好克服的障礙,於是原本程度的落差又更難彌補。
這些學習上的問題,一部份是由於台大在招收外籍生的同時,並沒有對於學生的能力做嚴格的把關。尤其是在外籍交換生的招收方面,只要國外姐妹校提出交換生的名單,校方大多是接受,而不另外篩選交換學生的能力。而外籍交換生來台灣念書,抱持體驗不同文化的心態,可能大過於求取學問的熱誠,因此,如果交換學生與本地生能力有所差距,語言溝通也不順暢,而學習動機又不強烈時,在上了一學期的課之後,可能只是多學了幾句中文罷了。那麼,台大在教學制度上,沒有完善的機制來協助國際學生,又要如何吸引國際學生來就讀呢?
在生活方面,除了僑生之外,國際學生(尤其是外籍交換生)多半安排到BOT宿舍。在這學期,住在水源BOT宿舍的同學,常有對於國際學生夜晚聚集在宿舍外聊天喧嘩而有所抱怨,而宿舍管理單位也只能以勸導的方式來勸離國際學生們。國際學生的習慣和本地生不同,可以歸因於風俗民情的差異,但是學校在安排國際學生宿舍生活的同時,也應考慮到國際學生的習性對於本地學生帶來的影響。
李嗣涔校長在今年校慶致詞時宣告:「未來四年將擴大讀學位的外國留學生數目從目前的1430餘人(包括僑生),到五年後的2000人;短期交換生從目前的300人到5年後的1000人。」台大在擴大國際學生招收的同時,於制度面上並沒有完善的配套措施,不管是教學、語言、生活、輔導、住宿等方面,台大都還有努力的空間。
面對未來即將到來的上千名國際學生,台大,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