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羽倩 陳昱瑾
5/5由臺大國會研習社所舉辦的國土計畫法修法講座──「被切割的台灣」,邀請到三位講者,分別是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台北律師公會環境法委員會成員林三加、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蔡志偉,從三種不同觀點出發共同探討台灣土地利用問題,以及NGO與國土計畫法之間的拉扯。
林三加整理出12點NGO對於國土計畫法的具體修法意見,包含落實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開發許可制之限縮、原基法應為優先特別法等項,對照之下可發現行政院提出之草案趨於空泛、缺乏迫切性,對於原住民族土地經營也有諸多不公平的限制,而有些法條的內容極有可能成為國土保育之漏洞。蔡培慧舉出六輕不當使用濁水溪水資源的例子,表示國土計畫法牽涉許多財團之利益因此遲遲無法施行,她也提到農村再生條例與產業創新條例的諸多問題,顯示政府立法時的本位主義與政權噬土性。另外,她表示若政府持續漠視農業並採消極方式補貼休耕,再加上未來能源短缺而導致的運輸成本上漲,台灣將面臨糧食危機。蔡志偉則從原住民的角度說明國土計畫法與原民傳統領域概念的衝突,法律不斷限縮原民與土地的互動也影響其生存權,而條文中只有兩條與原住民族有消極性關連,呈現政府對於原民傳統土地利用的不信任,他表示原民傳統應包含於法條中之正當性不僅止於經濟生活上,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保存維護。
以往NGO常採用批判的方式,但他們這次針對國土計畫法的草案擬定,結合各專業NGO團體的力量提出具體建議,顯示真正的民主不僅是投票,更應有每個行政程序的參與及意見的表達。「社會正義」、「經濟發展」、「環境保護」這三個要素不當有所偏廢,甚至應該優先考量環保方面。講座最後,他們都鼓勵台下聽者「不要小看自己的言論,累積的聲音會更強」、「行動是我們團結的起點」,甚至透過部落格、同學間的討論,都可以成為改變社會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