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羽倩 陳琬涵 陳昱瑾 陳莞欣
由學生會學術部舉辦的四六事件暨傅斯年校長紀念活動,由3月26日傅鐘前的「傅斯年校長冥誕紀念活動」揭開序幕,接著則是兩場講座──「談四六事件:白色恐怖的濫觴」以及「談傅斯年: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最後則是4月8日舉辦的四六事件紀念音樂晚會。
活動籌辦人之一、財金四的李紹唐表示,近來校園內高喊的進百大目標、校車收費爭議等事件,都可以看出整個台大的校園風氣正漸趨功利,「希望這次四六事件暨傅斯年校長紀念活動能夠喚醒大家憶起以往的價值觀、想起傅校長和他代表的自由與人權精神。」與談人皆是由校史館、中研院歷史研究所推薦的一時之選──前者邀請到四六事件當事人藍博洲、曾建元、王士彥以第一人稱角度談整起四六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將以學者的角度檢視其時代背景和之後對白色恐怖的影響。後者則請來了知名學者杜正勝、歐素瑛、范雲,分別討論傅斯年校長其人的生平事蹟和他在思想界的影響。
3/29 談四六事件:白色恐怖的濫觴
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其難題,而透過對過往的理解,我們是否有能力、有勇氣挺身而出,改變抑或是創造屬於我們的時代呢?
三位與談人分別為作家藍博洲先生、曾建元教授,以及四六事件當事人王士彥先生。講座由藍博洲所拍攝的紀錄片開場,片中除詳述事發經過與台灣當時複雜衝突的時代背景,也訪問多位事件相關者以及受難者之親眷友人,接著他以歷史研究的角度談論國共內戰與此學生運動的關聯性;曾建元進而解釋當代學生思想意識與台大、師大學生間的互動;王士彥則以幽默的口吻帶領聽眾回溯他所經歷的四六事件。
對於當下學生普遍缺乏對社會積極投入關懷,藍博洲表示「學生運動是這個社會的白血球」,學生不論出身背景都應有其理想與純粹性;曾建元認為學生運動貴在不參雜現實利益;王士彥則稱學生運動是「良心運動」。而三位與談人都表示傅校長在當時紛亂的政治環境中捍衛了台大主權與學生自由,令人敬佩。
4/1 談傅斯年: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在四六事件六十週年的此時,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想想:大學在社會的定義為何,而我們,又能夠怎樣去實踐、對抗無知也對抗遺忘呢?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這是台大的校訓,也是台大前校長傅斯年秉持的信念之一。做為一個公共的知識份子,傅斯年在台大短短不到兩年間的任期,以自己的理念讓當時的台大變得有所不同,而四六事件時的挺身而出更是一個愛護學生的形象。四六事件六十週年之時,學生會學術部舉辦了這個藉由對談讓我們重新思索所謂「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的講座。
以公視的紀錄片作為開場,敘述傅斯年校長如何到台灣大學擔任教職的一段過往。三位與談人──杜正勝教授、歐素瑛教授及范雲教授則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杜正勝簡單介紹傅校長的思想及生平,他強調史料的多寡可以決定看待一個人的觀點;接著歐素瑛教授以同學都能明瞭的歷史帶領大家進入當時的時代背景,細看當時的台大以及傅校長;最後范雲以做為一台大人的身份談傅斯年的精神。會後的Q&A,同學問起了傅校長的人品、當時的觀點,在場也有幾位四十多年前的畢業校友參與討論,三位教授以各自的觀點也都給予了精彩的答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