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進百大事件,
八十台大,前進百大-那接下來我們要往哪裡去呢?
2009年10月,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副刊將台灣大學評定為第95名,不僅較去年(124名)大幅躍升29名,更首度躋身百大,創下台灣第一所進入百大名校的紀錄。正反兩面的評價皆有,台大打進百大,或許代表著台灣在國際高等教育聲望的提升,高等教育學術研究及競爭力皆獲得肯定。但也有許多人認為進入百大雖然是個目標,但並不是唯一的目標,重要的是大學的本質應該維護,給予學生良好的教學品質以及培養學生的才能才是應該受到重視的。同時,在學生之間也引起了不少的討論,PTT上對於所謂前進百大的文章頓時多了不少,也有不少學生及教授在學校刊物及報社投稿關於百大的評論,這讓人想起了四月底的「百大維新」主要便是在諷刺台大盲目追求百大,卻罔顧學生權益。那進入了百大之後的下半個學年(98-2),學校有做出任何符合一間百大學校的事情嗎?
的確,進入了百大或許是一個指標,到底這一連串追求百大的計劃對台灣高等教育有什麼樣的影響?進入了百大之後,校方有更加的努力得想要維持住這個指標嗎?前陣子頻繁的跳電事件早已讓學生們心生不滿,學校練舞場地不夠導致霖澤大舞廳的出現,5年5百億補助所產生的資源分配問題,而進入百大後,學校的政策該有甚麼樣的改變?如何去實踐傅斯年校長所言:「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之精神」,我們該營造的是個怎樣的台大?「百大」或許是個精神指標,但在追尋這指標的路上,我們需要更多的對話、更多的嘗試,才有辦法走出台大自己的路,而非隨著大學排行而隨波逐流。
四大樓改名事件,
普通綜合共同新生-1樓2樓3樓4樓,有請5樓專業回答
新大樓命名,有人也戲稱是四大樓改名。台大新建的教學大樓將於十月完工,校方公開徵求命名,也開放師生為普通、共同、綜合、新生等四棟舊樓重新命名,而本次活動中所挑選出來的的三個候選命名與原名對照分別是:
當然,整個命名活動中,最為有趣的或許是PTT上版友們的回覆及推文,總讓人看了可以會心一笑。有人認為既然有五棟大樓,那只要是五人配對類型的名詞便全都可以擺上去當做形容詞,因此台大五姬、五都爭霸,連台灣的五岳也都成了命名的要素,其中不乏也有「怪我樓」、「河蟹樓」等風趣的提議。而新大樓命名的完整52個名單在NTU版的#1Bv04bdD也有詳細記載。
名字,是一個賦予靈魂的東西。無論是人或是大樓,一個名字的擁有便連帶著記憶及獨特性,投票的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從四大樓的更名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方的立場及所抱持的意見,當這個消息一放出來,學生間的反應大不相同。有人認為新大樓改名為何要將其他四棟也牽扯進來,這樣會將校友的回憶抹除,不該斬斷共同的回憶,但也有人認為「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芬芳。」,先前太過於相似的大樓名字會使人混淆,但無論結果為何,這個活動將台大人的共同意識集合在一起,無論是支持更名或是反對更名,都為未來的學弟妹奠定在他們踏入台大後的第一個記憶。
性別友善宿舍事件,
性別友善宿舍-友善的是性別還是宿舍?
這幾年下來,台大對於性別議題下了許多的工夫,無論是學生會長的政見或是後來提起欲推廣的性別友善宿舍,可見台大人對於性別的觀念及自我意識已逐漸高漲且改變。推動性別友善宿舍[註一] 源自給予性少數[註二] 一個友善的住宿空間。而當這個問題拋出後也隨即獲得許多的回應,因此在台大PTT上引發了一大串的討論串,多到使版主必須集中討論才有辦法好好整理並回應學生們種種的問題,而當時也發起了在總圖前支持性別友善宿舍的活動。推動者不主張廢除所有現有的男宿/女宿,而是希望將現有的某些極少數空間轉變成不以生理性別劃分住宿空間的宿舍,至於希望跟同樣生理性別者住在一起的人,仍然可以選擇現有的男宿/女宿。
但是許多人仍然認為在實踐方法上面還是無法輕易地達成,在一片混亂之下竟然還變成了支持男女混宿與支持男女分宿雙方論點的交戰,使得原本想要推動別友善宿舍的概念被曲解化。雖然在事件結束後並沒有個非常確切的結論來顯示是否性別友善宿舍可以或不可以被實行。但是從這個事件的討論串中我們可以看出台大學生對於性別的觀念以及注意,性別友善宿舍或許是個拋磚引玉,引起許多關注性別議題的人去思索現在的台大對於性少數的看法。
[註一] 也稱「性別中性」或「性別無視性」宿舍
[註二] 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或是其他性別認同不屬於多數人認定的男╱女之分類方式者
洪蘭批醫學生事件,
吃雞腿能不能當醫生?是品德或是默契問題?
中央大學洪蘭教授在天下雜誌撰文指出她擔任醫評會委員時所觀察到的「不敬業」的醫學系學生,後來證實其所指為台大醫學系學生,洪蘭教授認為台大醫學系學生在該門課吃便當、啃雞腿、遲到、昏睡等行為是「尸位素餐」。
該文引發台大學生及社會一連串討論:批評的聲音認為洪蘭教授評斷的標準太過以偏概全,只看一門課學生的表現或者是說少數同學的表現就被如此論斷,;又或者認為洪蘭教授表達的方式在實際成效上較為不妥,有博取版面的嫌疑,並且藉由媒體發表易造成既定印象。甚至引發更深層的有關於教育制度、教學方式的討論,要求「敬業」的不應只是學生,教授也應如此。至於支持的聲音則是著重於「態度」問題,討論到有關於「尊重」及「品德教育」,特別是在台大,社會所認定的第一學府,品德與學術成就的落差更促成強烈對比。
在討論中較為貼近現實及台大學習文化的則是默契說,亦即學生的課堂表現限度自在老師的掌握之中,是否能吃東西?是否能帶筆電?(至於要做什麼學生老師雙方當然清楚)能不能容許遲到或者是遲到限度等都是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默契,超越老師的接受範圍者,相信老師也會適時制止。而醫學系學生亦在本學期舉行一連串工作坊、講座、自評等活動,藉由學生的參與以自身力量進行反省。
校車收費事件,
親愛的台大生,我們把校車變公車了!
2009年12月傳出總務處研擬校車收費方案的消息,該消息對於經常搭乘校車往返校區間的同學以及住在男女四舍區的同學而言無疑是一個生活上的額外負擔,等同於變相增加學雜費或住宿費,總區與其他校區的資源分配似乎更加不公平,這部分是實務層面;就學生自治的角度而言,學校向學生收取使用費並未經過「具代表性之學生代表出席」之校務會議或相關會議,此為學生自治層面的另一爭議點。
在社科院、醫學院、公衛學院等學生會的努力以及台大學生會發起的「新年新希望」活動,透過連署及積極向校方高層反應,學校方面同意召開校車收費說明會,讓與校車使用切身相關的同學也能夠參與本次的決議或至少反映意見。
最後在各方努力之下,校車仍維持不收費,並在本學期召開公聽會,不過仍必須以減班來節省開支,因此下學期往返總區及社科、醫學及公衛學院的同學們務必多加留意校車時間的刪減更動了!
台大水果妹事件,
水果妹錯了嗎?
本次台大水果節為了吸引更多同學、推廣水果的優點而舉辦了水果妹的票選活動,最後在性平會的「調查」及保健中心主管機關學務處的「溝通」之下,保健室公告取消活動。
此事件有趣的地方在於很多同學不明白整個事件哪裡有「性別歧視」或「不平等」的地方,或者同學的反應多半是「有那麼嚴重嗎?」其實整個事件的討論及發起徵點即在於該活動是對於性別的不同予以限制的,也就是男同學是不能參加水果妹票選,自然也無從獲得獎勵,因此這起事件有趣的是不只有以往的角度例如物化女性等概念,也因此這樣的爭議點讓許多同學看得「霧煞煞」。其次是保健中心的反應也引起同學的討論,學生會及學務處的反映得到了兩極的回應,或是保健中心最後停辦該活動是否矯枉過正?
其實不論同學心中認為水果妹的爭議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嚴重,這樣的事件或許可以反應出台大人對於追求平等與自由的積極。至於像是這類活動的內容是否應該檢討,或者欲達到的成效是否有更好的活動形式,這樣的問題是校方及學生舉辦活動時需要注意的。
四大樓改名事件,
普通綜合共同新生-1樓2樓3樓4樓,有請5樓專業回答
新大樓命名,有人也戲稱是四大樓改名。台大新建的教學大樓將於十月完工,校方公開徵求命名,也開放師生為普通、共同、綜合、新生等四棟舊樓重新命名,而本次活動中所挑選出來的的三個候選命名與原名對照分別是:
舊 | 新生大樓 | 普通大樓 | 綜合教室 | 共同科目教室 | 新建大樓 |
1 | 新生教學館 | 普通教學館 | 綜合教學館 | 共同教學館 | 博雅教學館 |
2 | 澄懷館 | 學思館 | 靜觀館 | 愛日館 | 任遠館 |
3 | 桃花心木樓 | 蒲葵樓、 | 水杉樓 | 欒樹樓 | 垂葉榕樓 |
當然,整個命名活動中,最為有趣的或許是PTT上版友們的回覆及推文,總讓人看了可以會心一笑。有人認為既然有五棟大樓,那只要是五人配對類型的名詞便全都可以擺上去當做形容詞,因此台大五姬、五都爭霸,連台灣的五岳也都成了命名的要素,其中不乏也有「怪我樓」、「河蟹樓」等風趣的提議。而新大樓命名的完整52個名單在NTU版的#1Bv04bdD也有詳細記載。
名字,是一個賦予靈魂的東西。無論是人或是大樓,一個名字的擁有便連帶著記憶及獨特性,投票的結果還沒有出來,但是從四大樓的更名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出各方的立場及所抱持的意見,當這個消息一放出來,學生間的反應大不相同。有人認為新大樓改名為何要將其他四棟也牽扯進來,這樣會將校友的回憶抹除,不該斬斷共同的回憶,但也有人認為「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芬芳。」,先前太過於相似的大樓名字會使人混淆,但無論結果為何,這個活動將台大人的共同意識集合在一起,無論是支持更名或是反對更名,都為未來的學弟妹奠定在他們踏入台大後的第一個記憶。
性別友善宿舍事件,
性別友善宿舍-友善的是性別還是宿舍?
這幾年下來,台大對於性別議題下了許多的工夫,無論是學生會長的政見或是後來提起欲推廣的性別友善宿舍,可見台大人對於性別的觀念及自我意識已逐漸高漲且改變。推動性別友善宿舍[註一] 源自給予性少數[註二] 一個友善的住宿空間。而當這個問題拋出後也隨即獲得許多的回應,因此在台大PTT上引發了一大串的討論串,多到使版主必須集中討論才有辦法好好整理並回應學生們種種的問題,而當時也發起了在總圖前支持性別友善宿舍的活動。推動者不主張廢除所有現有的男宿/女宿,而是希望將現有的某些極少數空間轉變成不以生理性別劃分住宿空間的宿舍,至於希望跟同樣生理性別者住在一起的人,仍然可以選擇現有的男宿/女宿。
但是許多人仍然認為在實踐方法上面還是無法輕易地達成,在一片混亂之下竟然還變成了支持男女混宿與支持男女分宿雙方論點的交戰,使得原本想要推動別友善宿舍的概念被曲解化。雖然在事件結束後並沒有個非常確切的結論來顯示是否性別友善宿舍可以或不可以被實行。但是從這個事件的討論串中我們可以看出台大學生對於性別的觀念以及注意,性別友善宿舍或許是個拋磚引玉,引起許多關注性別議題的人去思索現在的台大對於性少數的看法。
[註一] 也稱「性別中性」或「性別無視性」宿舍
[註二] 心理性別與生理性別不同、或是其他性別認同不屬於多數人認定的男╱女之分類方式者
洪蘭批醫學生事件,
吃雞腿能不能當醫生?是品德或是默契問題?
中央大學洪蘭教授在天下雜誌撰文指出她擔任醫評會委員時所觀察到的「不敬業」的醫學系學生,後來證實其所指為台大醫學系學生,洪蘭教授認為台大醫學系學生在該門課吃便當、啃雞腿、遲到、昏睡等行為是「尸位素餐」。
該文引發台大學生及社會一連串討論:批評的聲音認為洪蘭教授評斷的標準太過以偏概全,只看一門課學生的表現或者是說少數同學的表現就被如此論斷,;又或者認為洪蘭教授表達的方式在實際成效上較為不妥,有博取版面的嫌疑,並且藉由媒體發表易造成既定印象。甚至引發更深層的有關於教育制度、教學方式的討論,要求「敬業」的不應只是學生,教授也應如此。至於支持的聲音則是著重於「態度」問題,討論到有關於「尊重」及「品德教育」,特別是在台大,社會所認定的第一學府,品德與學術成就的落差更促成強烈對比。
在討論中較為貼近現實及台大學習文化的則是默契說,亦即學生的課堂表現限度自在老師的掌握之中,是否能吃東西?是否能帶筆電?(至於要做什麼學生老師雙方當然清楚)能不能容許遲到或者是遲到限度等都是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默契,超越老師的接受範圍者,相信老師也會適時制止。而醫學系學生亦在本學期舉行一連串工作坊、講座、自評等活動,藉由學生的參與以自身力量進行反省。
校車收費事件,
親愛的台大生,我們把校車變公車了!
2009年12月傳出總務處研擬校車收費方案的消息,該消息對於經常搭乘校車往返校區間的同學以及住在男女四舍區的同學而言無疑是一個生活上的額外負擔,等同於變相增加學雜費或住宿費,總區與其他校區的資源分配似乎更加不公平,這部分是實務層面;就學生自治的角度而言,學校向學生收取使用費並未經過「具代表性之學生代表出席」之校務會議或相關會議,此為學生自治層面的另一爭議點。
在社科院、醫學院、公衛學院等學生會的努力以及台大學生會發起的「新年新希望」活動,透過連署及積極向校方高層反應,學校方面同意召開校車收費說明會,讓與校車使用切身相關的同學也能夠參與本次的決議或至少反映意見。
最後在各方努力之下,校車仍維持不收費,並在本學期召開公聽會,不過仍必須以減班來節省開支,因此下學期往返總區及社科、醫學及公衛學院的同學們務必多加留意校車時間的刪減更動了!
台大水果妹事件,
水果妹錯了嗎?
本次台大水果節為了吸引更多同學、推廣水果的優點而舉辦了水果妹的票選活動,最後在性平會的「調查」及保健中心主管機關學務處的「溝通」之下,保健室公告取消活動。
此事件有趣的地方在於很多同學不明白整個事件哪裡有「性別歧視」或「不平等」的地方,或者同學的反應多半是「有那麼嚴重嗎?」其實整個事件的討論及發起徵點即在於該活動是對於性別的不同予以限制的,也就是男同學是不能參加水果妹票選,自然也無從獲得獎勵,因此這起事件有趣的是不只有以往的角度例如物化女性等概念,也因此這樣的爭議點讓許多同學看得「霧煞煞」。其次是保健中心的反應也引起同學的討論,學生會及學務處的反映得到了兩極的回應,或是保健中心最後停辦該活動是否矯枉過正?
其實不論同學心中認為水果妹的爭議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嚴重,這樣的事件或許可以反應出台大人對於追求平等與自由的積極。至於像是這類活動的內容是否應該檢討,或者欲達到的成效是否有更好的活動形式,這樣的問題是校方及學生舉辦活動時需要注意的。
本專欄圍《懶人報》編輯群自PTT NTU板上所節選之98學年度臺大學生較為關注、討論也較為熱烈的議題,因篇幅有限只擷取此六篇議題,難免有所遺漏,請讀者見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