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4日

許一個你/妳的校園空間

新學期,心校園 : )

◎森林二 周子暐 (第二屆校園規劃小組工作坊召集人)

        自西元1928年台大成立,數十年來校園規劃的相關工作始終都掌握在校方行政人員的手中,學生能過問的權力幾乎等於零。如此,身為組成這所校園主體之成員,學生們無法決定自己學習空間應有的配置與規劃,再加上缺乏教室之外校園公共空間的使用與親身經驗,對校園的認同與關心自然而然陷入貧乏,校園規劃因而完全依照少數幾位決策者心目中的「藍圖」。久而久之,學生在這國家最高學術殿堂中所扮演的角色僅剩「無窮知識的追求者」,對自己生活的校園,只餘冷漠與順從。

        「…來到這所校園,學生們應該要留一點甚麼給台大,且帶走台大的一點甚麼離開,而不是只是如同過客一般,來來去去,一點痕跡也沒有。」
──歷史三 張惟翔 (第一屆校園空間規劃小組工作坊召集人)

        社會的價值刻劃出空間的特色,空間的樣貌反映了社會的本質。大學正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校園不只是裝載老師與學生的器皿,更是代表了這所大學所蘊含的文化與價值觀,但在「校園趨同」浪潮的侵襲下,台灣幾乎全部的大學逐漸走向單一化,各所學校的特色消失了,制式的校園成為了校園規劃的主宰,就算是身為國家第一學府的台灣大學也不例外,在大部分師生對校園發展參與的缺乏與少數決策者「僵化」的思考模式相乘之下,更使得這種情形加速惡化。身為此微型社會的一份子,學生除了求取無盡的知識外,應該好好思考自己所生活的這所大學,她的特色、她所帶給其他人的感覺、形像是甚麼,既然空間樣貌等於社會價值,難道自己的樣子就必須跟來自其他學校的學生一模一樣,如同同一條生產線製造出來的產品一般單調、僵硬?

        這正是參與校園規畫最根本的用意,不是吃飽撐著沒事幹跑去吵吵鬧鬧,而是藉此反省、思考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價值,乃至最後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換不斷改變。

        「…尤其是大學部的同學,他們依賴著對真實校園生活的親身體驗,彌補了專業能力不足的缺陷,是難能可貴的經驗…。使用者參與是保證規劃與設計決策與成果品質的關鍵,這是歐美六○至七○年代社會運動與專業反省浪潮的產物。」
──引述自夏鑄九教授「反省臺大80年代的校園規劃」

        去年九月,第二十二屆學生會成立了校園空間規劃小組工作坊(簡稱校空),自此,台大學生自治進入了另一個新的時代,學生會不再只是解決學生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疑難雜症,而是往更根本、更深層的制度面做改革。在兩位召集人:工管三‧吳秉軒與歷史三‧張惟翔和全體校空成員的努力下,學生們關心的議題從初始的人文大樓籌建推進到後期的六大領域,從使用者的角度,不斷地試著投身於校園的各個角落、參與每一寸土地的規劃,期望能使學生的聲音、意見佈滿整個校園。

        「…一所頂尖的大學需要擁有頂尖的學生,而這樣的學生不僅需要能夠在學業上持續精進,對於周遭的環境乃至於社會都要有所關注並且懂得如何具體行動,對於任何在校園中參與公共事務的學生而言,不僅僅是因為想要嘗試改變些甚麼,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學習到甚麼。」
──工管三‧吳秉軒 第一屆校園規劃小組工作坊召集人

        今年的校空除了延續去年未完成的議題,如各建案的追蹤(人文大樓、發揚樓等)、軍刀機議題後續追蹤、椰林大道改造計畫延續等等,另外將擴大關注體育場地、綠建築以及性別友善空間等新增的項目,盡全力讓整個校園空間注滿學生的力量與聲音。不論新生或舊生,只要是身在台大的同學們,我們誠心地邀請各位加入我們,與我們一起建立真正屬於我們台大人的理想校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