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面對民主,兩岸學生怎麼看

◎ 許仁碩
  從4/28到5/4,澳門大學舉辦了紀念五四運動九十一周年的系列活動,以「求新求變,青年當先」為題,邀請中國與台灣的大學自治組織赴澳參與論壇。台大學生會則是由會長傅偉哲、學術部長黃怡安、福利部員許仁碩、邱丞正前往,分別在4/30與5/2兩次論壇中,進行發表。

  4/30的「求新求變,青年當先」主題論壇,台大學生會先以大學校園與社會議題為主軸,談「從反省到實踐」的經驗。藉由海島新聞影片播放,簡要介紹男十三舍、百大維新、農藝系統計師資事件、野草莓學運、ECFA論壇等校內外議題。接著介紹台大的藝文活動,如搖滾音樂季、台大電影節、青年生存論壇等。台大希望傳達的概念是:之所以有爭取權益的議題經營,是因為要尋求一個更自由多元的民主社會,並培養有自身能動性與自主意識的公民,讓所有人都能夠盡情發展自我、創作、學習、研究…而不受壓迫與箝制。

  5/2的論壇主題則是「80後,90後」,也就是台灣所稱的「七、八年級」。台大學生會則以「不同世代面對不同挑戰」為主軸,指出在1980年代的學生運動,目標是要衝破壓制一切的黨國體制。在那之後出生的世代,面臨的挑戰則是多元而分散的社會議題。或許看起來不那麼「風起雲湧」,但其實在環保、工運、性別、農村、原住民、新移民等各領域,均有默默耕耘的青年。這個世代,絕非「草莓族」那麼簡單。

  由於中國對五四定調為「愛國民族主義運動」,而非我們所熟知的「德先生與賽先生」。故中國的大學發表內容以制式愛國演講,或學校及組織簡介占了多數。這也使得台灣各大學,從校園議題、社會服務、學運歷史、以及藝文創意等多元面向,展現出的「求變求新」,格外引人注目。不僅引起熱烈的提問,在會後也促成了許多學校前來辯論、交流及索取海島新聞等。

  面對台灣學生這些不同於中國「主旋律」的民主論述與經驗,中國學生怎麼回應呢?以數日交流下來的經驗,我認為可以粗略分為數個類型:

  首先是傳統強硬型,仍會引述毛澤東的話發表,也常提及共產黨的種種口號。對台灣各大學所揭示的民主多元精神,持較負面的看法,認為那是「西方個人主義與資本主義下,自私自利的展現」、「罔顧歷史的數典忘祖」等,或以中國的「民主集中制」,來論述「中國也有民主」。

  第二類是開明菁英型,發表是官樣文章,但私下較為熱絡,對台灣的經驗抱持著興趣與好奇。但根本想法仍是「台灣自可說台灣的好,但不許以此批評中國。」會以純熟的「穩定優先」、「言論應適當管制」、「經濟發展傲人」等論述,去堅持「目前就是中國最適的發展模式」。有趣的是,贊成管制措施的學生,又會同時強調,自己也懂得「翻牆」、訊息管道「很自由」,以彰顯自身的自主性。贊成管制,是針對眾多易被煽動,或沒有能力參與政治的「其他人」,來避免社會動盪。

  再來則是更為傾向民主的類型,多屬東南部的學校,因為自古以來與海外的往來比較頻繁,訊息管道與人際網絡更多元。對於台灣的民主自由主張表示認同。在學生自治組織發展上,也開始走向以學生權益為導向的道路,今年廣州中山大學,甚至已選出了中國大陸第一位普選產生的學生會長。

  最後則是港澳的大學,多半早已具有由民主機制產生的學生會,組織的規模與運作純熟,比起台灣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民主開放上,並無共青團團委「輔導」的機制,相當自主,例如本次與會的香港城市大學,對社會議題就向來著力甚深。

  確實,無論對中國或台灣的大學生,都不宜視其為一個均質的群體,如中國也有「維權路線」的學生會,台灣也仍有「大學生乖乖念書就好」的鴕鳥論調,但面對歧異,是尊重多元還是要求一致,這就是差別所在。總體而言,我認為台灣的青年,對公共事務的反思與行動能力是較強的,存在著一種「相信自己能夠,也應該行動」的自覺,在GDP之外,還保有對一個健全公民社會的理想與追求。我想這就是台灣青年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